2014年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粮食安全框架下的农资产业方向
——第九届现代农资发展与营销峰会展望农资产业未来构架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陈 熙

    粮食安全已经成为2014年中国农业唱响的主基调。同时,我国当前的粮食生产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增加、耕地和水资源缺口加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农业现代化建设滞后、农业效益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而恰恰是这种制约也给我国现代农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1月18日,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农资培训部协办的“第九届现代农资发展与营销峰会”上,来自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及农资企业家全面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和破题思维,提出了我国农资产业未来将朝着产品绿色化、供给复合化、技术精简化、推广人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导向

    粮食安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更可靠

    尽管我国实现了粮食的十连增,但粮食安全依然面对很多挑战,特别是我们不能把粮食安全寄托在国际市场,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观点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共识。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在2000年前后,我们的判断是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因为此前中国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了1万亿斤;2006年前后,我们的判断是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大米、玉米的供给出现了紧平衡的态势;我们现在对粮食供求的判断是,粮食供求紧平衡,结构性矛盾加剧。2012年、2013年,我们从国际上进口的大米、玉米、小麦都在呈增加的态势。”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是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却从基本平衡转变为紧平衡,这是因为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在尹成杰看来:“我国粮食生产十连增,我国粮食消费也是十连增,而且粮食消费的增长幅度可能超过了粮食的增产幅度。特别是随着城镇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肉类、蛋类食品增加,我们需要的饲料也在大幅增加。城市每增加一个人口,需要增加80-100斤的粮食需求,现在每年城镇人口增加900-1000万,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增加100亿斤的粮食需求。同时城镇化率的提高又要减少粮食生产的耕地保障,因此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双重的压力。”

    从全球视野看,近几年由于一些国家土地制度的变革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的加快,全球的粮食生产能力也有所提高。粮食生产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世界上粮食谷物的产量来看,国际粮食的供求基本是平衡的,粮食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世界粮食不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区还特别严重。2007年下半年,全球爆发过一次粮食危机,这次的粮食危机波及了30多个国家。根据联合国饥饿报告的统计,2013年全球大约有8.42亿人口得不到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也就是说每8个人中仍然有1人长期经受着饥饿。

    尹成杰分析,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全球粮食供求平衡,并不表明区域平衡。全球粮食生产总量足以养活地球上的所有人口,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是饥饿人口没有明显下降,主要是粮食的供给和分配有很大的不均衡性。二是粮食总量平衡并不表示结构平衡。如今全球有20亿人口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同时有14亿人超重,因此粮食的供求结构也不平衡。三是粮食供求平衡并不表示粮食购买力平衡。现在一些国家还存在粮食价格过高的问题,因此尽管粮食供给是平衡的,但是因为消费能力的差异导致一部分人不能得到足够的粮食。现阶段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包括:耕地、淡水资源不断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重,区域性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世界粮食市场竞争加剧,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仍然处在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国际资本投机炒作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开发等等都给粮食供给带来很大的挑战。

    纵观国内、国际全局,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中。因为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应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才能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针对有经济学家提出一种观点,就是我国可以依靠国际市场的粮食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此,尹成杰说:“我们不排除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我们也要适当进口来弥补不足,但主要还要依靠自己。因为国际市场的贸易量是有限的,另外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是波动的,国际的粮食运输到我国是需要一定时间和周期的,综合各种因素,我们的口粮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国际市场的粮食贸易量每年是6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因此从量上看也不足以满足我国的需求。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国际贸易大国的效应,只要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商品,买什么什么贵。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上大量采购粮食,同样会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扬,那么我们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不能过度依赖进口。”

    粮食安全为农资产业带来一个新机遇

    从世界来看,粮食不安全是有多种类型的,包括资源型的、生产型、需求型的、结构型的。而我国粮食不安全的问题是综合型的。据了解,我国农业主管部门把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总结为:粮食消费需求明显增加,粮食消费的领域在拓展,粮食使用的范围在扩大,粮食消费需求在增长;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制约在加大;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对耕地的消耗、对粮食的需求都是增加的;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也影响到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滞后,粮食单产的提高受到限制;农业的效益还比较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及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因素,尹成杰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在政策层面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要向粮食生产的大省、大市、大县倾斜,同时要向种粮大户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在经营层面加快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增粮作用,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促进多元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与标准化水平。

    在资源配置层面严格地保护耕地和淡水资源。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三个不牺牲的原则: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不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始终把保护耕地和淡水资源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在技术创新层面要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持能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在生产层面要发展现代农资的生产。没有现代农资的生产,我们的农业技术应用就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没有现代农资的流通,就很难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发展现代农资对粮食生产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农资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农业生产又是季节性、区域性、技术性很强的行业,离不开现代农资的产品和流通。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要把现代农资的生产和流通放在突出的位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还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认为:中央既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同时也给农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陈生斗说:“农业生产资料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农资的有力支撑。2013年我国的粮食总产又上新台阶,首次实现了十连增,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撑、机制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农资企业的积极贡献。实践证明,凡是国家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种田有收益的时期。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资产品的积极性就高,农资企业的效益就好。”如今,农业、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家庭农场正在兴起,规模经营正在扩大,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因此,陈生斗提醒农资企业应分析新形势,把握市场走势,调整策略,积极开拓市场。

    据了解,农资市场非常广阔,我们每年农业用种125亿公斤,其中商品种子达到50亿公斤以上,农药每年需要100万吨的商品量,化肥每年是5800多万吨。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农资应用还存在一些粗犷的方式,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出:控肥、控水、节药、节种。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一号文件的精神,陈生斗的解读是:“我们农资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产品绿色化、供给复合化、技术精简化、推广人文化、服务社会化。农资企业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单纯地卖产品,而是要向培训增产增收技术,要向农民提供综合的服务方向来转变。怎样让农民投入的更少而收获的更多,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关注技术集成,关注农业机械与农资产品的结合,要为农民提供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

    观点

    我们不排除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我们也要适当进口来弥补不足,但主要还要依靠自己。因为国际市场的贸易量是有限的,另外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是波动的,国际的粮食运输到我国是需要一定时间和周期的,综合各种因素,我们的口粮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 ——尹成杰

    2013年我国的粮食总产又上新台阶,首次实现了十连增,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撑、机制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农资企业的积极贡献。实践证明,凡是国家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种田有收益的时期。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资产品的积极性就高,农资企业的效益就好。 ——陈升斗

    对于农资生产商而言,产品研发的主体应该由生产者牢牢掌控,大力投入新产品研发并投入市场。而对于农资经销商而言,市场目标人群的大幅度缩减将使传统的层级分销渠道变得毫无意义,分销级别也将变得模糊,渠道最终都会下沉到终端消费者这个环节,这就要求农资经销商们必须直面农资转型的考验,升级渠道服务。” ——刘铁斌

    未来,区域强势经销商将大幅增加,中国传统肥料产能过剩不会出现牛市行情,受到用肥改变、土地流转、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和结构调整等影响,行业规模在萎缩;但大量新型肥料正在崛起。 ——程绍珊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