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打假由于涉及农村和农民一直是监管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正是由于农村的偏远和农民的认知,也让农资打假成为苦恼的事情。近日,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全国复混肥企业肥料打假协作座谈会上,来自磷复肥协会、国家质检总局、行业媒体以及全国重点复混肥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化肥打假的长效机制和措施,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让化肥行业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做到有效打假
相对于其他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化肥行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向市场经济模式要稍晚一些,特别是整个行业发展主要依靠行业内驱力的推动,某种程度上其变革是滞后的和缓慢的。所以,以质取胜这种理念和目标在行业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是我国化肥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创新水平仍然不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处长佟波指出,从产业内部来看,化肥产业生产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总体上还处在以量取胜的阶段,大部分企业还没树立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进行的监督抽查中化肥整体的合格率是91.1%,其中复混肥的合格率是89.7%。仅以此来看,还有一些不良的企业在挤占市场的空间,不良的产品在影响着农业生产,有效含量不足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机制性症结和深层次的矛盾也还存在。
由于依靠追求数量、追求市场占有率就可以保证化肥企业生存和发展,使得企业对提高产品质量和转型升级的内驱力不足,特别是在市场面对严峻困境的当下,打假可能不是大家最关心的,把自己企业的产能卖成钱成为了最为现实的问题。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勇表示,个别企业因为市场环境不好,自身生存困难产生造假。他举例说,安徽一家复合肥企业,企业产能接近60万吨,就在去年10月份,因为造假红四方的一个产品,被发现查处后,罚款18万元。
可在佟波看来,面对肥料市场异常低迷的现状,恰恰现在是谈打假的一个特别好的时机,整装前行,重新出发,大家以什么取胜,仍然持续以前的以量取胜,还是现在走以质取胜的道路,这是个转变观念的良好机会。佟波认为,从产业外部来看,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加剧,会使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情况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低质低价竞争、蓄意逃避监管等现象不免就会泛滥,以牺牲质量来谋求市场占有量这个逐利的诱因必然存在,这对打假来说一定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建立以质取胜的观念,对行业发展有利、对企业有利、对打假有利。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企业,都要正视解决这个观念转变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那么打假的工作也要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尤其是化肥打假,是跟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也是跟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因此,首先把化肥生产观念从以量取胜转变到以质取胜上来。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修学峰明确提出,面对新的形势,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氮肥、磷肥、钾肥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在行业无序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行业产品质量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假冒的多一些,近两年偷减含量、肥料里边加一些不太适合土壤作物的一些元素、夸大宣传也比较普遍,造假方式变得更加隐蔽等等。对此,行业怎样开展自律,以诚信促发展。如何建立打假长效机制,包括政府配套政策怎么来扶持优势企业成为每个企业都要正确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转变观念是应对新局面的正确选择。
转变观念需要我们从打假的宽层面上去思考问题。江苏绿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鹏作为生产企业的代表也认定转变观念是面对新形势的必由之路,绿陵已经开始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强化销售渠道建设。同时,注重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强主业。江苏省化肥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寅初指出现在的举报大部分是内行搞内行,要考虑调动社会的力量,建立一个打假平台的奖励制度,让社会共同参与到打假中来,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打假的积极性。
造假有从生产渗透到流通的新动向
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中化肥造假的方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新的动向。据鲁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吉涛透露,现在不良企业的造假行为更加隐蔽了。原来小企业的造假总能被发现,比如一些不良企业仿冒芭田、鲁西、洋丰的产品,因为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既有经销商又有销售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现在往往是经销商和不良小厂的勾结。过去复合肥企业即使造假量也是少的,现在双方结合起来,“你来造我来卖”,店面上摆的是合格产品,而实际销售的则是后院里的假货。过去经销商给大企业一般一年卖上3000吨,现在降到了1500吨,剩下的1500吨就和不良的小企业联手一起作假,今后这种趋势还会有明显增强的趋势。根据掌握的一些情况,前一段时间在河南许昌地区,有关执法部门清理了一个厂子,包装袋上印着金正大、史丹利、芭田、中化、鲁西等著名品牌,几乎囊括了行业中有名有姓的名牌。当地的工商、质检、公安联合执法对其做出了处理。所以和过去相比,造假的农资企业肯定是少了,但是造假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食品安全国家一直在强调并且在加强管理,而目前肥料面临的问题是非法添加剂的大量使用。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如果肥料中添加了不该添加的物质,将对食品安全带来祸患,这类造假的方式更加可怕。从普通的复合肥到水溶肥都存在添加剂质量的问题,特别在水溶肥产品中更加严重。未来水肥一体化是一个大趋势,美国的液体肥料的总用量占到化肥总用量的46%,中国未来也会朝着水溶肥的方向发展,现在各个企业都在投入大的精力做水溶肥,但水溶肥的销路却并不太好,主要是使用效果不是太好。正规厂家生产的水溶肥施用的效果比不过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的产品,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小企业的肥料产品添加了一些激素类的产品,现在来看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蔬菜生产仅次于寿光,卖水溶肥的一个经销商一年能卖80吨,可是一吨就能净赚5000元,而且施用效果还好,甚至比以色列、美国的水溶肥产品效果都好,真是可怕。面对这种情况,正规生产企业特别呼吁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早一点采取措施,倘若有一天激素类肥料一旦大面积被农户使用,我国的农业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将会是新的大问题。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树林也提到造假形式的新变化。他表示,从时间段上,造假更加集中在销售旺季之前和之中,这段时间造假的数量和速度是惊人的,有时候一个不良企业一晚上就出个千八百吨。另外,虚假宣传的情况在市场上十分突出,五花八门的单页、册子,语言离奇而充满诱惑,但实际上产品的价值和效果与现实不匹配。还有,针对产品来说,常规产品和高端产品比较来看,不良企业更愿意仿冒高端产品,主要原因还是高利润的诱惑。
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洪祥则提出需要加强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塑编行业监管问题。他希望今后要对编织袋的印刷加大监管力度,这也是从源头切断造假的根子。侵权往往都是从肥料袋子开始,标着是高含量,而内里是低含量,甚至是零含量。标着某某名牌产品,但实际并不是装的这家名牌企业的肥料。怎样管理编织袋的印刷是打击造假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