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多元推广分会在京成立。此举不但让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完成了体系建设,更标志着中国农技推广体系开始跨入一主多元新时代。农业技术的多元推广模式是以技物结合为基础,在政府农技部门主导下,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技协、涉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力量,构建多元性的农技推广平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生斗,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金祥,农业部科教司政策体系处处长李芹,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有年以及来自农业科研机构、农资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近1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通过了多元分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多元推广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领导机构,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副会长、北京雷力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汤洁当选为多元推广分会第一届会长。多元推广分会的成立符合我国建设新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也遵循了由市场决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更为农资行业带来创新型营销服务型理念。
国家政策导向给多元推广带来最大的红利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了具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所有的国家政策都对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多元推广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按照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的观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升级版对现代农业发展也提出了高要求,国家提出建设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正是政府既看到了我们将要实现农产品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的成绩,又冷静地看到了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不平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薄弱的现实。所以特别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同时强调了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农资收益的提升、食品安全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目标,一是把农业做大,而多元农技推广就是更专业、更有效率地拓展农业;二是把事业做强,大是规模,强是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这就需要科学的技术应用;三是要做长,政府提倡的生态建设,就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让事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正因为如此,多元农技推广要明白能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完成三大任务,一是保粮食安全,特别是农产品有效供给量和产品质量;二是要提升农业收入,通过新技术新方法降低农业成本,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三是保证农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红宇认为,在发展现代农业体系的大框架中,多元推广已算是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种养、机耕、植保、收获的社会化服务,这种创新的生产服务不但能为农民带来收益,也能为农民带来新的经营理念,让农民在技术有要求,收入有保障,经营有效益,职业有尊严。由于多元推广的主体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等于从一个方面赋予了农民更多资源配置。
多元推广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
单一农技推广体系是计划经济产物, 过去我们国家是由地区农科所、县推广站、公社农技站、生产大队农技员、生产技术员构成的五级推广体系。而现在的农村市场和农业生产从主体到技术、从成本到营销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既需要政府公益性职能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经营性服务,农业多元化技术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
事实上,2012年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已经为多元推广模式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农业部科技司体系处处长李芹看来,大量的农业生产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还是应该有国家承担,但随着市场化的农业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国家推广体系需要重新定位,2012年新修订的《推广法》在确定政府作为农技推广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特别指出推广体系多元化法律地位,壮大农技推广的整体力量,这样可以保证现代农业创新的活力,既能通过国家部门保证农业基础性的生产,又能通过社会力量激发现代农业的活力,让农技推广服务可以得到长期发展的保障。
作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学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提出,从家庭承包到农民合作社、从家庭农场到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今天的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已经涵盖到生产、流通、科教、消费等各个层面,农产品市场化已经让农业生产涉及到了产前、产中、产后整个农业产业链,不管是单个农户还是大型农场,对农技服务的需求都是多学科、多层面、多样需求的,所以多元推广体系是农技推广变革的必然趋势,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性,还具有科技服务的互补性,但最终的行动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现在农业发展服务。服务内容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渠道多样化是多元推广的最大优势,只有主体多元,将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效结合,才能以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在激励机制下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这是在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下建立的双赢机制。
多元推广体系走通最后一公里
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的话题一直是农资行业难解之题。用多元推广走通这最后一公里成为多元分会的破题之旅的第一步。
主管全国农技推广的陈生斗对多元推广的理解是,一主多元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多元,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以前是从上到下的推广体系,现在的多元推广是从下到上、横向联合的科学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是一个大平台,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不但能更好地发挥农技推广技物结合的好传统,更能整合社会力量为我国农技推广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有年原为北京农学院院长,他认为,多元推广加速了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直接向农业生产的转化。目前各大农林院校都十分重视农技推广及科技扶贫的教学模式,北京农业大学还设立了推广教授职称,院校参与农技推广也让教育人才更务实,产、学、研、推结合更紧密,是农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新通道。北京农技推广站站长王克武也认为,多元推广可以让政府推广部门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多元推广模式更像一座桥梁,可以把创新团队与田间学习融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全科农技员、用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进程、协同生产主体竞赛与合作互助,给农民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新收入。
新当选为多元推广分会会长的汤洁表示,由于多元推广的主体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科研院校,让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网络更庞大,平台更宏大,有市场的需求和激励,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多元推广更容易做到农业讲课到炕头,农资送村头,科技服务到田头,效率更高,效益更大。多元推广分会要抓住国家发展的政策机遇,做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纽带和平台,真正走通农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