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植物碳营养系列报道之四
研究有机碳营养 发展有机碳肥

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 廖宗文 刘可星 毛小云

    基于有机碳概念对有机碳营养、有机碳肥生产技术及养分平衡等方面深入研究,对有机碳肥,乃至对各类有机肥的技术创新都有重要的意义。有机碳营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明确概念和起步开发的初期阶段,还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开展研究。

    明确有机碳营养概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机碳营养的概念,把水溶性很低的一般有机肥,甚至把一些农家肥原料(鸡粪、秸秆等)也当做有机营养,造成了有机肥肥效的印象。其实水溶性高的有机碳肥产品,用量少而见效快。所以一定要避免把有机物、有机肥和有机营养(有机碳肥)混为一谈,三者虽然有联系,应明确有机质≠有机肥≠有机碳营养。

    长期以来,一般有机肥的当季肥效不明显,其肥效主要是通过改土而慢慢显示出来。其实有机肥的肥效不一定是慢的。慢是因为其有效碳低,若提高其有效碳,肥效则快,尤其是化肥偏高情况下,平衡施肥的效果将冲破碳短板的限制而更上一层楼。

    有机碳肥大致可分三类:

    1.按化学类型分:有机酸类如乙酸、丙酸;糖类,如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如乙醇、丙醇以及醛类等;链状、环状等。

    2.按存在状态分:固体、液体(气态为CO2)

    3.按结构复杂程度分:简单有机碳营养如单糖、乙酸、氨基酸等;复杂有机碳营养如腐植酸、黄腐酸、多糖、激素、多肽、、维生素。结构复杂的有机碳营养,在植物体内需经多步反应才能合成,生理功能更突出,肥效更明显。腐植酸和国外的高效作物营养液(意大利的“美加富”、美国的“世多乐”)则是其中的高端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有机碳营养这一概念,许多含氮的有机碳营养,如氨基酸营养液多标为有机氮,其肥效则归于有机氮的贡献。有机碳营养发挥了作用而得不到确认。从有机碳营养角度来看,氨基酸其实不仅是有机氮肥,而是一种氮、碳二元复合肥,类同于磷铵是磷、氮二元复合肥一样。可见,正确理解有机碳营养的概念,对于有机碳营养,尤其是无氮类有机碳(酸、醇等)营养的开发利用是很重要的。

    平衡施肥的碳指标

    养分配方设计中,应纳入碳营养的计算,而有机物种类太多,难以一一计算其平衡指标。我们可以从有机物的共同特征——碳链、碳环入手,把各种有机物均归纳为碳,以碳氮比为量化指标,则可实现以简驭繁,指导肥料生产及施用。研究证明,有机与无机元素配合吸收,可大大提高有效性及吸收率。在确立碳营养概念的初期阶段,对碳氮比例的研究尚属经验性的,今后还应细化。实际上,碳氮比依天气(光照、温度)、作物生长阶段(苗、中、后)会有较大差别。因而不是一个稳定的常数。精确的数值需细致研究。但是一些经验性的试验结果表明,碳氮比在1左右,通常有很好的效果,可作生产上的参考及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关技术亟待研究

    有机碳肥的质量指标急待研究确定。肥料产品中有效的小分子有机碳分子量是多少?应该用何种方法测定?有无简单速测方法?有机碳肥中,如酸、醇、醛、氨基酸等各种官能团在生理生化有何区别?对作物的产量、质量的贡献有何差别?这些问题的研究几为空白,急待开展。

    有机碳肥的肥效不仅与肥料本身的性质有关,与作物的种类、生长的早、中、后期的生理阶段的碳、氮代谢特点也有关,还与天气阴晴,尤其是光照有关。有机碳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尤其需要重视研究根据这些相关因子完善优化施用量、时间和施用频度,这对于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是十分必要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