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农资行业正经历着一次巨大阵痛,企业陷入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胶着。企业纷纷筹划战略阻击战,应对策略则是彰显企业智慧的一次集体大亮相。
日前,记者针对行业乱象以及企业应对策略,采访了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波。胡波用“战国时期”的战乱来形容行业窘境。但是,在他看来,乱象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脉络却逐渐清晰。
记者:行业走到今天,人人都在讲差异化。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差异化?
胡波:我们也在分析肥料发展趋势,人人都在讲差异化。但是,真正使肥料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国家耕地少、产量高、土地得不到修复,大量元素是严重缺乏。以前我们只是侧重大量元素的补充,氮磷钾补下去,但是中微量元素没有了、有机质没有了。有人说,东北的黑土地仅有5公分了,如果我们还像原来一样的施肥品种和施肥方式,肯定不行,跟不上形势了。
对于肥料的发展我们看得很清楚,我总结了9个字——中浓度、多营养、功能化。对于中浓度的问题,我们国家以前讲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发展,我感觉目前有些问题。一是当前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都实现了机播、机施,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中浓度的肥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更便于施播均匀。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不是浓度越高越好了,可能20%或者30%的才能施上几公斤,也就要求肥料要向中浓度发展。二是中浓度肥料更加容易用于测土配方。肥料施肥提倡缺什么补什么,只强调含量是多少意义已经不大了,最终落实在效果,所以肥料的发展要向中浓度发展。也就是说,单质肥向高浓度发展,最终商品肥料是向中浓度,肥料发展应该是这样的结构。
其次是肥料多营养。过去的肥料只是强调氮磷钾,后来加入大量元素,但是还是无法满足土壤和作物的需求。农作物大量的收购,果实摘掉后所有的养分都移走了,土壤营养越来越缺少,还需要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有机质都要补充。也就是说,不仅仅需要氮磷钾肥料,肥料营养化也是一个发展趋势。目前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只是大家没有去总结,但是都在不约而同地向这个方向努力。
还有就是功能化。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稳定性肥料也是功能性肥料,它的功能就是省工省力。不是说一种肥料包打天下、什么都能用,这种发展方式太粗放了,所以必须要精细化,精细化就要赋予肥料一定的功能。
这三点是肥料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走的路。这其中就体现差异化了。关键是要让农民看到肥料在农作物上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能搞一个概念,否则搞几下企业就搞没了。
记者:中浓度肥料并不是当前相关部门提倡的一个发展趋势,您为什么会提出发展中浓度肥料?
胡波:目前市场中二十几个浓度和十几个浓度的氮肥都有,四十几个浓度的氮肥也有,三十几个浓度的氮肥原来有硝铵,但是,出于安全性考虑硝铵不准单独使用。那么市场中三十几个浓度的氮肥就没有了,可以说,目前市场上找不到一种中浓度的氮肥,但是,市场上有需求,所以需要复合出这个浓度的氮肥。这也是华昌化工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
记者:今年,行业进入一个艰难期,您如何看待当前市场?
胡波:现在的复合肥行业鱼龙混杂,处于一种“战国时代”。作为生产企业,我们对于发展趋势看得非常清楚。我认为,大企业慢慢在市场知名度、占有份额以及品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将越来越大。其次,游击队式的小企业也能生存下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淘汰不了。最难熬的将是中型企业,他们的市场品牌影响力不够、市场份额占得不多、技术创新能力也不足,市场营销能力低下。但是,他们与小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手中还有一些资源可能消化不了,甚至还要销售到别的省份去,这种企业的日子最难过。简单地说,就是他们既要与大企业比创新、比影响力、比资源、比市场,和小企业相比还要拼价格。
导致复合肥行业的洗牌是必然要到来的,行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战国时期”,市场肯定会慢慢规范。因为大中型企业是千万不能造假的,造假就意味着一定灭亡。因为他们无法改头换面,无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大家拼命地要壮大,将自己的市场影响力扩大。但是,毫无疑问,还要有很多资源的支撑。
记者:肥料发展的三个趋势,涉及一个庞大的肥料体系。华昌化工在领悟这种趋势的同时,您认为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华昌化工还想做哪些方面的尝试?
胡波:我刚才总结的三个趋势,主要是针对氮肥,核心问题是减氮、控氮。因为氮是无法被土壤束缚和固定,而且人类也离不开氮肥,氮元素非常关键。对于氮还需要持久深入的研究。氮有很多不同的形态,也有很多功能,但是我们以前理解上一直很单一。国际上的尿素硝铵溶液就是将硝态氮和尿素态氮组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大众的产品。包括我们最早做脲铵氮肥标准的时候,我们定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态氮的组合,叫做复合氮肥。但是最终被专家否定了,最后我们取了一个折中——脲铵氮肥,这个概念被缩小了。虽然这个标准起草的比较早,当时大家还不认可,但是现在大家已经接受了。为此,我们认为也有必要将复合氮肥的概念重新挖掘出来。
记者:除了专业性的研究工作,您认为对于氮研究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胡波: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减少面源污染问题的方式,其中对于氮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研究。目前,农业部门调查肥料利用率是30%,这是什么概念?直接地说就是目前7000万吨的氮肥,只有2000多万吨是有用的、被利用的,还有4000多万吨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可能进入了江河湖海,导致部分的面源污染,带给国家的损失很大。如何能将这一块提高,一直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想:无论是缓释也好控释也好,目的是让氮的流失少一些,就是为了肥料的高效化。使用氮肥后,作物不能全吸收,最起码要吸收一半,减少流失。
华昌化工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整整研究了一年,包括对于不同形态氮的搭配。但是,对于氮的流失,一个是水中一个是气体中跑的、蒸发的,包括作物的吸收机理,也还没有全部做好,我们正在扎扎实实做这个事,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
记者:华昌化工面对复杂的氮肥研究,底气来自哪里?
胡波:对于氮肥的研究,华昌化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华昌化工拥有几种不同形态的氮,无论硝态氮、铵态氮、尿素态氮我们都有,这是一般肥料企业所不具备的。有些肥料企业只有一种单质肥料,或者是尿素或者是碳铵或者是氯化铵,我们有多种,包括我们现在还增加的硫胺。也就是说,华昌化工的氮肥品种很全,这就为我们接下来做各种形态氮的搭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一个先天的优势。
其次我们还有一个先发的优势。我们在2007年就开始做脲铵,行业的标准是我们起草的,起步早而且也继续做下去,并且更加深入,所以上马了。我们的确在行业中要做到不同形态氮的搭配这方面我们要做这个领头羊。现在,华昌化工开始与南京土壤研究说朱兆良院士合作,共同朝着这个目标走。
有了先天优势和先发优势,华昌化工还要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变成胜利的果实,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目前正在做这些事情,当然我们不是去忽悠谁,而是脚踏实地的,将它的机理研究清楚。搞清机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氮的利用率。假如能从目前肥料利用率的30%提高到50%,就很厉害,也很有价值。
市场没有辜负华昌化工的努力,今年我们的脲铵氮肥和“肥恋田”实现了快速增长。关键是肥料的功能性和肥料效果让农民重新认识了稳定性肥料,他们得到实惠最终对企业才有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