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麦当劳与夫妻店扯到一块儿似乎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你说的是遍布全球的麦当劳?人家可是世界快餐业的巨无霸!没错,就是这个麦当劳,当初也是由许许多多的夫妻店组成的。麦当劳之父雷·克罗克在其自传《苦心经营——麦当劳创业史》中回忆麦当劳创立早期的经营形式时说:“麦当劳餐馆是活生生的美国小企业的榜样,夫妻经营方式是我们的基础。典型的麦当劳店是:丈夫负责经营和日常事务,而他的妻子则负责管账和人事。”
最近参加营销专家艾莫的“赢在系统”讲座,听他讲到麦当劳之父的故事,就将十几年前买的这本传记重读了一遍。温旧果然知新。过去读这本书时缺乏对经济、对经营的理解,读的是热闹。现在再读,发现很多我思考的东西原来就有答案在那里。但为什么当初却熟视无睹呢?因为那时我缺乏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规律、经营精髓的知识体系,因此收获不大,且一鳞半爪。比如克罗克对麦当劳是由小企业组成的公司的描述,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任何关注。如今,这个麦当劳早期发展阶段的经历让我对遍布全国农村的农资夫妻店有了新的认识。
多年来,我们在肯定农资夫妻店的历史贡献的同时,都在讨论这种经营模式在变化的今天还能存在多久、发挥什么价值。我们不妨从麦当劳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些规律性的东西。克罗克很早就宣称——任何有常识、坚持原则、喜欢努力工作的人,都能通过麦当劳餐馆去获得成功,许多人还会成为富翁,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正是这个已被证明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城市乡村的人们希望加入麦当劳大家庭。据说中国要求加盟的人要排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拿到特许加盟的资格。为什么这个成功是得到确保的?克罗克说——我们餐馆的发展、培训、市场建议、产品开发、与我们的设备每个部分有关的规定、加上我们的全国性广告宣传和管理方面提供的经常性帮助,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支持系统。“系统”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完整协调、坚不可摧。
农资夫妻店曾经是农资基层网络的底色,随着土地流转、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资夫妻店何去何从成了问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夫妻店,而在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与支持的上游生产企业。上游企业如果能够为他们打造一个成熟、有效的系统平台,夫妻店是可以把事业扩大,跟随时代实现飞跃的。农资销售店与麦当劳快餐店可比性差,但从麦当劳的经验看,农资基层销售的支持系统也会是一个“集成”的过程,将产品、技术、设备等物质层面的硬件,与管理、营销、创新等软实力有益结合起来,必将帮助农资基层门店实现蜕变。事实上,很多农资生产企业也在打造这个系统,不论是有明确的系统意识还是懵懂中前行,都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凭借这个系统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成就经销商,发展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