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张 番
访谈嘉宾: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所长 吴跃进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方劲松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马友华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 商照聪
研究控失肥 为了减少面源污染
吴跃进:合肥研究院坐落在合肥的研究基地,在中国科学院的整个布局里面,我们致力于新能源和环境的研究,所以地方政府也希望我们能够为巢湖的污染问题提供一些技术支撑,所以应安徽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就开展控制面源污染的新型肥料的研发。
其实控失肥是新型肥料研究的一个方向,但是在农业领域,大家做的都是控制养分释放,我们当时有一个技术叫做控制养分流失的技术,所以最后这个肥料也叫做控失肥。我们从肥料的种类来讲,今后在农资的归类里面应该也是一个控失的一种肥料,但是我们在技术原理来说主要是更多的考虑肥料的流失和损失。
过去我们做过治理的项目,想到如何能够让缺水的地方使植物更加容易存活。当时我们就运用了这些保守技术和化肥在植物的根系里面建立了一个微生物的区域,后面我们也考虑把保水和供肥这两个结合在肥料里面,所以在我们生产出来的肥料放在水里面之后,遇到土壤的水分之后它就会形成一个网络,在里面把肥料给裹起来,这样让肥料更容易扩散出去,和过去的肥料相比容易疏散。
产能过剩
促使我们不断创新
方劲松:为应对产能过剩、去产能化的压力,六国化工首先是深化内部管理,建厂以来,特别是2004年在上海上市之后,六国化工的资本化运作、并购重组的进程进一步加大,所以我们有更多的规模化的采购、规模化的营销,还有规模化的统一内部管理。我们深挖内部的潜力,提升产品的质量,有利于促使产品在市场上有更多的竞争力。
其次,就是我们要去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推广。六国化工建成以来,我们产品升级的步伐从未停顿。“六国网”控失肥,我们早在2007年就开始摸索,到2009年开始在小范围进行试验,2010年小规模投放市场,2012年、2013年大量投放市场,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它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对土地的污染,省工省力,对抗旱保苗都有很好的效果。前些年,我们主要是在营销方式上做一些探索,现在借“六国网”系列新产品发布会的机会,从产品创新方面做一次新的突破。
“失”与“释”的区分
马友华:为什么选择控失肥?首先是要满足安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们一个副省长说,肥料施到地里以后有多少跑到湖泊里面去了,有多少跑到天上去了。实际上这个领导的思路跟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控失肥的实验在动手前我们已经接触了很长时间了,应该说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它的名字很特殊,叫失去的“失”,我们传统的是释放的“释”。就这一个字之差,这个跟传统的理解不太一样。
到目前做了三年的实验,一个是我们在里面建了一个监测站,监测农田里面流出的氮磷量,另外我们还监测它的气体,像甲烷,还有二氧化氮,这两个化学气体比二氧化碳高出20倍。通过三年的发现,这个增产效果很厉害。另外氮磷的流失量能够减少7%到20%的范围,这三年能够减少氮磷流失总体来看在70%到80%。而且今年我们又增加了大田的流失控制装置,先在大田里看看,而且在巢湖人为搞监测站。
标准的制定
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
商照聪:产业的创新发展能推动标准的创新发展,相对于产业来讲标准是滞后的,一些新产品出来以后,随着规模不断加大,性能不断得到验证,然后标准才会出台。随着产业升级有较大的提升,有新的情况的发生,这时候可能会有标准的修订,这是根据变化来调整的。控失肥料标准的建立,需要我们研究所和企业共同推动。我想说一下这个标准有几个前提:
第一,作为一个新产品来讲,它的肥效、作用机理首先是科学的,要得到科学的验证。第二,这个产品应该是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而且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产品卖到一定量了,市场的反馈都不错,才能考虑建立标准。第三,安全性要得到验证。第四,要有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检测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