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博士 程国强:
粮食安全新战略:立足国内、突出重点、有收有放
什么是粮食安全?一个国家粮食的库存不低于17%-18%就是安全的,只要是全国库存粮食足够全国人民消费3个月就是安全的,而中国粮食安全处于最好时期:小麦库存69%-70%、水稻库存50%以上,我们库存的粮食够全国人民消费6个月以上。一方面我们粮食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另一方面9连增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的压力。目前我国占世界8%的耕地施用了世界30%以上的化肥,但是我们生产的粮食只占世界粮食产量的20%,我们现在化肥单位面积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是欧盟的3.3倍,是美国的4.5倍;我们化肥利用率只有40%,发达国家是60%-70%以上。中国的化肥用量严重过量施用,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靠化肥促进粮食增产不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基本内涵。
呼吁这一代人有历史责任,我们要给后代留些良田好地,要敬畏自然、休养生息,所以现在到了调整粮食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关口。今年提出了中国要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立足国内、全球供应、突出重点、有收有放。
牢牢地端好自己的饭碗,13.6亿的人口的饭碗肯定不能完全交给国外其他国家,用我们有限的耕地资源保的是种粮和口粮,比如大米、小麦,其他农产品可以放开,进口国外的资源解决我们的不足。加大力度保国内13个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保证土壤能够生产的能力,改变依赖于化肥增产需求的时候到了。
粮食安全新战略给化肥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从现在开始到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政策的总目标——我们口粮——粮食生产仍然是我们现在农业的重点,其中就是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下来提高单产,确保小麦、水稻供给的平衡或者说高自给率,保证水稻、小麦甚至是100%的高自给率,面积是有限的,还是靠单产的产量,而单产就要靠科技、良种、良法,靠技术支持;第二,可持续发展对化肥行业的发展是个约束,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目标,怎么科学施肥、怎么减少用肥量、增加效果,这些都是化肥行业需要调整的。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处长 仲鹭勍:
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推动科学施肥
从战略高度推动企业参与科学施肥对于企业来讲,如何参与到科学施肥中、如何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来推动科学施肥,需要在把握趋势、制定战略等方面给予重视。
在把握趋势方面,首先把握整个农业发展的趋势。有两句可以代表:“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这两句话任何时期对于中国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两句话是永远都不会动摇的。作为涉农企业的化肥行业来讲,要牢牢围绕这两句话开展自己的工作。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对整个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要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14400亿左右,以每年将近200亿斤的速度在增长,这个速度对保证粮食安全供给能力是个非常严峻的挑战。粮食的“粮食”的化肥仍然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且化肥的产品的好坏、优劣及化肥施用方式的好坏、优劣都关系着未来粮食增产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化肥企业一定要认清这个趋势。其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多的问题并不是农业本身带来的;农业要素长期以来投入的不足、农民种粮技能的缺乏、目前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不足、一些制度方面的缺陷等等都是导致农业产业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趋势变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规模的主题,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这是解决未来谁来种粮的角度提出的战略性构想在战略发展方面,企业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要有掌握国家发展的大事、掌握所从事行业的大事、掌握农业发展的趋势制定企业的相应的战略,我们国家可能会执行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化肥行业若随着农业走出去的话也就不会纠结于每年的出口关税政策,毕竟中国是全球经济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有走出去的雄心壮志。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处长 韩敬友:
全力促进化肥产业可持续发展
化肥季节性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氮肥、磷肥都是常年生产季节性施用的品种,在用肥旺季保证国内供给,但是最近几年每年一到淡季时候,化肥企业都比较惨。
氮肥相较于磷肥而言,它还存在氮肥原料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有效产能不足的问题。我国氮肥行业原料结构不合理表现在: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的氮肥产能不到17%;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产能占23%,天然气价格会逐年上升,这部分企业会很快出现连续亏损;以无烟块作为原料的占总产能的60%,无烟块一般企业规模小,能耗高,污染大,这是国家逐步淘汰的工艺。我国氮肥行业布局不合理表现在:在原料短缺且价格偏高的地区的产能比重较大,原料充足的氮肥产能比重不足一半。所以进行布局调整,逐步淘汰传统工艺的产能势在必行。
对于化肥产能过剩问题,我认为既要控制增量,也要为存量有个出处,疏堵结合。在增量这块,尽量做好增高既有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产能,通过化工、化肥一体化的弹性生产,在用肥淡季时联产部分化工产品,缓解过剩矛盾。在改造氮肥工艺方面,针对煤制合成氨与煤制天然气工业流程相近,它们在消费上存在季节性互补,冬季时用肥淡季时候正好是天然气的用气高峰,将现有合成氨装置改造联产天然气,这样可以化解一部分氮肥的产能。而对于磷肥,我国湿法磷酸也取得重大突破,可以生产工业级的磷化工产品,高品位的可以生产工业级磷化工产品,中低品位的可以生产化肥品种,可以替代部分热法磷酸,消化部分磷肥产能,当然技术改造需要优化。
工业与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黄利斌: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
今年年初,全国人大确定了今年经济发展的四个预期目标,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产7.5%左右,同时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三是就业情况,城镇就业要在900万人以上,同时城镇失业率要低于4.6%;四是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是要与经济增长同步;五是国际收支状况要进一步改善。今年宏观调控最大的变化就是今年经济运行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确定下线就是稳增长、保护就业,上线是防通胀,7.5%的稳增长就是要保就业,下线就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低于7.5%的增长线也是不允许的。
2014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宏观指标总体改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所趋稳。明年世界经济复杂步伐有望略有加快,外贸形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比今年高0.7个百分点;世界贸易组织9月份预计明年全球贸易规模增长4.5%,比今年高2个百分点。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适时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效应将继续得到释放,企稳回升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也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短期困难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问题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运行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仍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