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1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行业创新一席谈


关锐捷
陆立新
戴立根
李勇
杨正良
李海平

    创新服务才能成功转型

    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陆立新:苏农集团自1998年化肥市场计划全面放开起,不断向同行学习、借鉴,在全省开展农资连锁经营。2002年起实行直营销售,截至目前,共建设零售网点2542家。十几年中,农资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农资商品严重的供不应求到现在严重的供过于求,农业、农民、农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简单的坚持很难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农资行业在变化,我们也在创新。“基因”的质量和创始人决定了磷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因”的突破决定了企业的质量。所以,同样地,我们要优化结构,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提高技术含量和提高推广应用的技术能力。苏农集团下一步服务创新有两个方向:一是以“农”为同心圆,将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农业产销一体化结合在一起,或在当中寻求突破;二是对农村金融本身,积极开展营销、创新服务,提供有技术含量的农资商品,要把成熟的思维方法提供给农民,真正解决农民用肥的问题。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副总经理李海平:服务创新是一个永恒话题,在新形势下赋以新的内容和空间。农资服务创新是基于当前的市场形势,即农资市场供大于求、厂商直接和用户见面、原先的营销形势已经被边缘化,现在,传统的服务模式,特别是大批发已经是末路穷途。现在农资行业的盈利模式已经非常脆弱,要求我们果断跟进从卖商品、卖服务到卖方案的转变,通过对用户的创新服务、增值服务来赢得在行业、农户心中的地位,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倍丰集团近年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应用,主要是在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跟进化肥销售。倍丰集团作为黑龙江省测土配方的领航者,很多年前就成立了农化服务队伍,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立了1个大型的土壤肥料检测中心、6个基层土壤肥料检测站、17个土壤测土站。目前为止,累计测土量超过40万份,测土面积超过4000万亩,实际推广应用超过600万亩,提高化肥利用率5%-10%,为农民节本增效在10年以上,深受农民欢迎,特别是在农垦进行的测土配方、试验示范,效果显著,可以促使水稻的产量增加10%以上,玉米、大豆增产7%以上,深受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联合组织的欢迎。

    湖北农资集团总经理李勇:每一种服务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湖北农资是全省的农资贸易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感觉到了瓶颈,传统的一买一卖的模式已经不适合贸易商了,所以就需要创新,包括思维创新、服务创新、能力创新。从去年开始,在中农集团和省供销社的支持下推广庄稼医院的工作。目前为止,集团本部建的庄稼医院有300家,供销社系统内建了300家,总共600家左右,而且全部推广新型庄稼医院,即三位一体,农资配送中心、农技肥料专业合作社和庄稼医院,有技艺结合的特点,比原来传统的庄稼医院有一些不同的职能。在近两年内庄稼医院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贸易企业到新型的服务型贸易企业的转型。 

    找准需求 寻求行业创新突破点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巡视员关锐捷:目前,国家鼓励农资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这必须要考虑到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供销社在农资的经营当中要想得到国家的支持就必须顺应这样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经营组织的供销社必须转变经营观念,要考虑农民需要什么、农业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等问题。现在大家都十分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要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就必须从源头做起,应该从农业的投入物做起,使农资投入品达到相应的标准,在这些方面如何与农民结合形成新的经营模式就是供销社农资企业需要做的。

    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立根:上海农资作为城市农资公司,压力一直很大。过去上海的耕地面积是450万亩,现在仅仅只有300万亩,这个市场空间对公司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但是上海也有其优势,它是我国的经济商业中心,网络发达,所以我们就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开展电子商务。农资从线下交易到线上交易再到线下配送,这代表了未来农资经营服务转型的方向。第一,农村商品的经营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常年储备、季节使用。季节使用这个特点决定了农资最适合“休眠期”的电子商务的交易。因此我呼吁相关的政策壁垒要对农资电子商务要放开。第二,传统的农资经营是“一买一卖”的模式,现在转向线上交易以后,这就要求我们的理念、操作方式以及我们的技能都要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第三,政策如何扶持农资电子商务也需要进行研究。

    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良:云南农资公司创新了一种农资经营的模式叫“合作模式”,就是和基层供销社、和当地农民共同创办一种“联合”店。在这个联合店中,所有能搬得走的东西都是农民的或者是基层供销社的,所有搬不动的都是公司的。这样做主要是让合作方信任我们,达到“连利、连心”共同发展。农资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就是要进行服务创新,进行服务创新也要创造外部条件,一是政府部门和供销社要依法依规管理农资企业,二是要为农资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