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容易遭受病虫害严重侵袭的作物。近年来,病虫平均发生面积都在15亿亩次左右。有农业专家认为,病虫的暴发于猖獗危害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而及时有效的防控,特别是化学防治,是有效控制和减轻病虫害危害,保障丰收的重要措施。但化学防控措施如果应用不当,不仅会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水稻病虫抗药性的发生和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
水稻病虫害发生呈现新特点
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2013年我国水稻病虫害继续呈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13.5亿亩次。“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生面积不断扩大。”邵振润介绍说,2008—2012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平均发生面积分别较20世纪90年代初明显上升,稻曲病发生面积也在不断增长。
二是重发生频率升高。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在我国西南等稻区仍连年大发生,迁入峰次、迁入量都有所提高,迁入途径除从越南北方外还有从缅甸等国迁入;三化螟在华南稻区、大螟在长江流域稻区发生频率迅速上升。
三是过去次要的或新的病虫害危害加重。稻水象甲、干尖线虫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齿叶矮缩病等水稻病虫危害逐年加重。
四是后期病害发生严重。受连续阴雨寡照等天气影响,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等后期病害发生加重,造成不同程度产量损失。
邵振润表示,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危害,我们应该及时地制定防控目标和防控策略。即一方面,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5%以上,全程承包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另一方面,要以水稻为中心,突出重大病虫、重发区域和致灾关键期,强化分区治理,主推绿色防控技术,注重安全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杜绝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安全用药需遵循整体防控原则
由于水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作用,慎重使用农药,切实保护好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邵振润建议:“水稻病虫用药防控可遵循六个方面的对策与原则,一是注重自然调控原则;二是坚持合理用药原则;三是交替用药原则;四是限制用药原则;五是暂停用药原则;六是注重生态原则。”
具体来说,科学防控水稻病虫害要注意科学合理用药。如杀虫作用慢、持效期长、对稻飞虱若虫效果好、但对成虫效果差的噻嗪酮宜在当地稻飞虱主害代的上一代低龄若虫期使用,以压低稻飞虱主害代的种群数量,减轻防治压力;而内吸活性高、持效期长、对成虫和若虫均有效的吡蚜酮,则宜在当地稻飞虱主害代使用。由于三唑磷可刺激褐飞虱产卵,促使其暴发危害,因此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时要密切注意防止刺激褐飞虱的严重发生。水稻生长后期常发生稻瘟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可大力推广使百克、爱苗、拿敌稳等杀菌剂,防治好水稻后期病害,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此外,要注意把握交替用药的原则,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选用无交互抗性或者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某种药剂,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力,延缓抗性的发展。例如防治稻褐飞虱可以选用吡蚜酮、噻嗪酮、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茚虫威、呋喃虫酰肼、氟啶脲、丙溴磷等;防治稻瘟病可以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药剂。
邵振润还建议,水稻生长中后期,株叶茂盛,可选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高效宽幅远程机动喷雾器喷洒,这类喷雾器雾滴穿透性好,可直达植株中下部,对稻飞虱防控效果好。同时,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层厚,水滴在稻叶表面接触角大,不易湿润持留。喷洒农药时可在药剂中添加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液在作物表面的附着和扩散铺展能力,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同时,邵振润特别提醒说,水稻自身补偿能力比较强,稻田又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比较多,特别是天敌种类多,对害虫有良好的自然控制作用。要特别注意安全用药,使用选择性农药,禁止使用敌杀死等对稻田天敌毒性大的农药品种,防止杀伤天敌引发害虫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