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0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芭田“杨千里水稻施肥法”诞生记

刘法安

    创新是芭田的根,是芭田的本,是芭田与生俱来的基因。

    杨千里,一位来自广东潮汕地区年轻帅气的芭田区域经理,自加入芭田大家庭的那一刻起就深刻体会到了芭田全员创新的激情,这种创新的激情和氛围深深触动杨千里,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在芭田的大平台上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1年初,杨千里被分到了广东客家片区。众所周知,客家片区以山坡地居多,地处山区,相对比较贫困,农户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大多都是散户,用肥量较少,农户最关注的是肥效,但是对成本又“斤斤计较”,市场主流产品都是掺混BB肥等比较低端的水稻专用肥,再加上水稻种植水肥容易流失,长效缓释肥、灌溉肥等新型肥料的推广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杨千里根据了解到的市场情况制定了芭田缓释肥的施肥方法:开始是一亩一包长效肥做底肥,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间不施肥,待水稻抽穗时长势却没有跟上去,当年亩产量在1000-1100斤,与往年产量持平,实验无显著成果,长效肥销量无大的起色。

    杨千里仍不灰心,决定改良方法,进行再次尝试。2012年,针对水稻后期抽穗长势不够快的情况,杨千里制定了分2次施肥的方案,并在山地田(沙地田)与平地田(厚土田)分别进行了大田试验:一包长效肥分2次使用。第一次底肥施50-60斤,水稻返青时,追施20斤长效肥和10斤尿素,尿素根据土壤肥沃的程度施用,土肥容易流失沙地和山坡地带,杨千里建议农户追施尿素。这一小小改变,立即解决了抽穗期长势不够快的问题。整个生长期,水稻长势良好,深得农户夸赞。当年亩产量普遍在1200斤左右,个别农户一亩地达到1300斤,增产平均在150斤/亩。长效肥年销售量得到了迅猛增长,杨千里也一举打开了长效肥在客家片区的销售局面。

    今年1-7月份杨千里负责的客家片区长效肥销量同比增长57%,芭田长效肥占据其客家片区的总销量的50%以上。与传统施肥方法相比,杨千里施肥方法施肥2次,传统施肥3次,发挥了长效肥“长效,省工,省钱,增产”的优点,每亩成本投入在160元-170元,在梅县等用肥水平较高地区推广容易。

    成功并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坚持、投入、不断创新的结果,杨千里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公司为了表彰杨千里的创新精神,决定以其名字命名该创新成果,至此,芭田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杨千里水稻施肥法”诞生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