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刘淑兰:
氮肥产业发展要求技术进步节能减排
近10年以来,中国的氮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这其中伴随着四个方面的突破性变化。首先,从产能产量方面看,2012年底,我国合成氨产能是6850万吨,产量是6008.2万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国,占国际氮肥产量的1/3以上。经过多年发展,氮肥产能增加、产量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其次,原材料结构适当调整。通过引进如干煤粉汽化、水煤浆气化技术装置等先进工业化装置,国内煤气化技术有所突破,未来新气化技术将成为国内发展主流。另外,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产能退出和大型先进装置的建设,都大大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最后,新型肥料发展迅速。新型肥料发展的背景就是“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产品要安全”,而且还需要保护环境,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因此无论从肥料结构调整,还是跟进农化服务,都需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负好责任,贴近市场需求,推动化肥产品向高效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此外,氮肥产业面临5个方面的形势和问题。第一,伴随产业发展,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尿素产能是7148万吨,预计到2015年会达到9000万吨,增幅比较大。第二,天然气、煤、电、水资源价格在不断上升,资源的约束对氮肥产业影响越来越大。第三,国家逐步加强对环境的约束,已经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各类产品的达标排放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对长期排放不达标和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必将被淘汰。第四,淡季储备和出口政策,需要根据有利于化肥产业和农业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第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更需要普及科学施肥理念。
未来两年,中国氮肥行业的发展亟待变革,而农业历史性的变革为化肥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依靠科技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粗放结构,解决产能过剩、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等矛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省农业厅副主任 徐能海:
将水、土壤和肥料有机结合
湖北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已逾30年,期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测土配方施肥初期起步。当时湖北省土壤的养分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土壤养分不协调、不平衡,土壤中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局部缺锌,潜在地方缺钾,影响土壤肥力。于是湖北省推动了氮磷钾复合肥的发展,10年间,施肥量增加了40%,农作物产量增加了110%。第二阶段,湖北进行10年优化配方施肥的探索阶段,探索土壤因作物、定性定量地做好平衡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联合科工贸、农工商,探索形成“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模式,有力推进了复混肥料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长期的环保效益。第三阶段,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当前,湖北测土配方施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综合效益明显提高。通过该项目,测试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技术队伍扩大,技术体系不断优化,应用的水平明显提升。另外,配方模式同样不断创新,配方肥比重明显增加。
在对未来的工作展望方面,首先,湖北需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体系。把握作物需肥、施肥、供肥规律,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同时将施用方案建立在大量肥效试验基础上。其次,努力在农民、企业和政府之间打造经济有效的中间点,在政府层面更应该提供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和科学施肥指导,加强产业协调。最后,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和谐的肥料产业体系。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以及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升,肥料被认为是非环保的产品,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此政府在建立化肥和谐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宣传科学施用化肥,对环境和粮食都是安全的;并且将水、土壤和肥料三者有机结合,使肥料产业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
磷肥产业应综合利用资源
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实现磷肥自给,结束了长期大量进口磷肥的历史。2007年以后,实现自给有余,并成为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磷肥产量达到1693万吨。国内磷肥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4个磷矿出产省,磷肥产业布局已经实现基础性肥料向资源产地转移,各种作物专用肥向普通肥市场转移。中国磷肥产业集中度获得很大提高。2012年,国内磷肥出口量呈下降趋势,净出口250.3万吨,占总产量的14.8%。近几年中国磷肥的消费量稳定在1200万吨到1300万吨,随着有机肥的增加,农业集约化的提高,中国磷肥消费量已进入平台期,在今后几年可能要逐步下降。
在技术装备方面,通过消化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国磷肥技术装备国产化、大型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装置投资要比进口大幅降低。此外,中国的磷硫资源保障度、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是世界第二个磷资源大国,仅次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磷矿石的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相比于摩洛哥等国出产的含量低。但是,中国缺乏硫、钾资源,每年需进口1000万吨左右的硫磺,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为满足中国农业的需要,稳定国内磷肥价格,中国政府对氮肥磷肥出口实行高关税和缩短出口时间的严格限制政策,削减了中国磷肥的国际竞争力。
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中国磷肥行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进一步增强原料保证能力,提高磷矿石采选技术,石油天然气等脱硫产量提高,增强磷资源保证能力。第二是化解产能过剩,限制新建项目。引导现有企业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加快市场化进程,现行的电价优惠政策,有鼓励落后的嫌疑,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将逐步被取消。磷复肥出口政策将逐步放开,逐步实现公平竞争。此外,要延伸产业链,发展湿法净化磷酸。磷肥企业应综合发展磷酸盐产品,对磷酸及其肥料级、食品级、医药级的利用。加强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缓控释肥、全水溶性专用肥等新型肥料。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秘书长 王孝峰:
钾肥产业谨防过度开发
目前,中国的氮肥和磷肥两个行业基本上处于过剩的状况,而钾肥却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产品。钾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国内钾肥资源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都是在新疆和青海内陆地区,气候条件较差,已探明钾盐产地39处,总储量大概9.3亿吨。其次,国内钾肥生产与消费特点明显。其中,生产企业约41家,实物产量是658万吨。在加工型的钾肥中,硫酸钾开工率特别低,大概在50%左右。硝酸钾作为新兴的钾肥,虽然天然的硝酸钾比较少,但市场需求可观。2000年到2012年,中国钾肥消费自给率提高了40%,去年钾盐进口量为410万吨。但是,从资源方面看,中国缺少可利用的优质可溶性钾资源,所以全力开拓国外钾矿市场,以补充我国钾盐的不足。从消费预测看,需求接近1000万吨,且2015年将超过1000万吨,比目前实际消费量高250万吨以上,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政府引导力度等各个方面因素。
钾盐产业的发展需要集思广益。中国应该抓紧国内钾矿的勘探,根据地质学家对我国钾盐资源形势的分析,未来几年我国找到大型可溶性钾矿资源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而开展中国特色盆地的成钾理论与找矿技术的创新研究,积极做好钾矿资源勘探工作,是解决我国钾资源短缺的最有效途径;应该防止国内钾矿的过度开发,资源过度开发会造成资源浪费、综合利用跟不上、生产装置服务年限过短、浪费投资等问题;还应该有序挺进国外的钾矿投资,以价格测算,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外建厂规模可能已经超过1000万吨/年,面临风险,企业必须充分的做好调研和评估,避免盲目投资;另外,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做好当地和周边市场开发,提高企业效益。最后,建议搭建钾盐交流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