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秘书长 夏洛特·黑贝布兰德:
全球化肥新增产能投资依然较大
IFA作为全球最大的肥料行业非盈利组织,现在有560多个成员,来自于全世界85个国家,在中国有36个会员。IFA致力于推进全球化肥行业高效生产,使作物均衡吸收养分,为全球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IFA对未来5年内的全球肥料供需情况进行了研究。预计5年内化肥需求呈平稳增长的态势,但长期化肥需求的增长幅度还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而定。
供应方面,全球化肥行业面临很多挑战。第一,生产原料和自然资源在发生变化。短期内,部分地区会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现象,这对整个化肥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近两年,北美的页岩气开发和利用发展非常迅速;同时,磷矿石的质量在下降,高品位磷矿在不断减少,对磷肥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压力。第二,经济因素。一些化肥项目产能滞后,而且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在融资方面遇到困难,这就为新增项目带来阻力。第三,相关法规的约束。现在全球已经有很多化肥生产厂房关闭了,主要原因在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产品安全方面的考虑。第四,政策因素。某一个国家的国内投资政策或与贸易相关的如出口税政策和进口政策,都会影响国际贸易量。
然而,近年来,全球化肥行业在新产能方面的投资依然非常大,因此能够满足未来增长的需求。预计2012-2017年期间的新产能包括220个新建肥料设施以及20P岩矿项目,相当于1500亿美元的投资。未来肥料供应的区域有所改变。氮肥方面,主要新增产能转向美国和北非地区,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尼日利亚、加纳等国有一些大的潜在项目。磷肥方面,新增产能主要出现在摩洛哥、沙特阿拉伯、 秘鲁和巴西。新增钾肥项目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俄罗斯,埃塞俄比亚、刚果、纳米比亚以及老挝也会有少量分布。
中国农业大学粮食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张福锁:
“三步走”战略促进粮食和环境安全
欧洲非常重视治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注意保护环境。而目前国内环境问题却面临着严峻形势。
中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基本能够达到自给,但是粮食安全压力大,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大豆、玉米等粮食,其中原因在于肥料、灌溉水、地膜和农药的投入增长速度比产量增长速度快很多,导致环境受到破坏,粮食投入成本大幅增加。中国水稻产量近似于日本,但是中国农业氮肥的施用量却是日本的3倍、韩国的2倍。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导致浪费和污染,所以必须同时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参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养分综合管理,集中优化氮肥投入,节省过量浪费的氮肥。第二步,由于国家需要更多的粮食,所以必须提高产量10%到15%,同时提高肥料效率20%。第三步,到2030年,为满足国家需要,必须努力使产量提高40%到50%,达到肥料效率提高40%到50%的目标。制定“三步走”战略,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可以促进技术革新,激励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污染。最重要的是,未来逐步建立高产作物体系,并以更好的土壤和管理支撑这个体系,可以保证粮食安全,最终实现更加高产高效的目标。
国际钾肥研究所所长 希勒尔·麦根:
水肥一体化提升肥料利用率
众所周知,以色列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得非常好。在以色列,水的价格非常高,农业投入成本中,水的成本高于肥料,并且水价还将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因此,以色列灌溉农业的使用率非常高。
以色列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会注重每一滴水的流向,这里有四大灌溉系统,分别是横向移动灌溉、喷灌、滴灌和温室灌溉。在灌溉的实施中,设备非常重要。市场上会提供一些所有农户都会使用的监控工具,从而保证农民检测用水情况。当然,这些设备很好用,而且效率非常高。以色列农业中水的利用率高达75%-95%,这说明从水龙头到田头的整个灌溉过程中以最有效的方式供水。
滴灌和灌溉施肥系统的结合可以做到使用较少的水资源和养分资源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在技术上,水从滴头到作物根系损失较少,且分布高度均匀。从水源来看,土壤的水分含量持续高于田间持水量,同时保持足够的土壤通气性,不会因为水分不足而导致作物减产,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消耗需要最少的能量。更多的水分可以保证作物吸收更多氧气和水分,并能为作物提供最合理浓度的养分。因此,水肥一体化的利用,需要通过科学知识和公共数据、田间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现产量的加速提高。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水资源和养分资源进行优化管理。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有赖于施肥技术和管理的工作。
另外,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在以色列的大部分灌溉当中,农民会针对不用的作物,使用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间也不同。因此,推广灌溉施肥技术很重要。专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向农民宣传,教他们如何施肥和灌溉,但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他们。农民有自己的种植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也是长期的积累的,最终很多农民会结合自己的想法选择施肥方式。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 高祥照: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是关键
中国以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令人自豪的。但我们同样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被过量施用的化肥比例超过了30%。首先,中国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占地面积少。其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肥沃的土壤被占用。再次,由于中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机械装备落后,因此肥料用量不断增加。此外,中国多种植经济作物,复种指数高,同时受到种植制度的影响会造成肥料用量过大。最后,中国豆科作物比例不到5%,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普遍改种玉米。近些年,玉米的面积增加了近一亿亩,施肥量较大。
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家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紧张。一方面,水资源由水利部门管理,对农作物的需要不够了解,因此农民需要施肥和灌溉时得不到用水。另一方面,国家干旱等灾害性气候严重,每年农作物会因受到干旱灾害而损失10%。此外,不合理用水,如大水漫灌,也会造成化肥的浪费。所以如何高效、科学地将水和化肥综合管理,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引入了水肥一体化模式。其中,灌溉施肥特别是在一些有装备的井灌区得到快速发展,氮肥利用率可以高达60%。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带来了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大力推广管道化,可以最终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另外,在大田覆盖区和广大的水田区,也应该强调水和肥料的综合管理。精心管理水分和养分,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两者的损失。
在技术推广方面,国内有30多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每年培训国内农民数量就达到200万人。除大规模培训外,还组织农民服务日、室内培训、技术宣传;定期提交工作简报;出版刊物等,有效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下一步,应该继续加强技术培训,争取大型项目,使关键技术得到有效推广,争取财政支持,建设农田基础设施,优化集成技术,加强水分和养分的综合管理,实行一体化的服务。因此推广水肥一体化,是未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高级研究员 陈志刚:
新型肥料是提升化肥利用率的关键
目前,全球农业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结构也趋向老龄化,城市化现象逐步加深,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对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据调查,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户规模呈下降趋势。中国的农业特点是:有超过2.5亿的小农户,妇女和老人被留在农村从事农耕,典型的农户有0.6 公顷土地,每户6至7块地。因此,使用化肥将至关重要,绝大多数作物产量的增长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对化肥的需求源源不断。
然而,过量使用化肥会带来不良后果,例如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土壤酸化,增加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排放温室气体增加(化肥从开采到使用的生产周期占据了全世界2%至3%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壤中养分的流失和可开采资源的减少。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管理,对提高肥料利用率有很大的帮助,但一般价格高昂。其次,大多数提高养分使用效率的方法还处于实验设计阶段,亟需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再次,耕地使用方式正发生巨变,如城镇化、森林采伐。最后,化肥和燃油日益增长的价格使农民无力负担改良化肥的成本。
对此,建议化肥行业在发展中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促进可持续的农户友好型化肥技术和实践的政策措施对提高化肥利用率有重要意义。例如,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等产品和技术。第二,推广人体营养元素肥料,特别是含微量营养元素的化肥,例如锌肥、硒肥等。第三,推动气候智能型化肥生产,应用最先进的实践技术和管理方式,例如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氨、硝酸产品能减少2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第四,促进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增加投入和产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近距离建设化肥生产厂,减少化肥供应系统的中间环节,加强化肥使用政策和监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