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的IFA(中国)化肥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邀请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国内外化肥生产和应用领域的顶级专家,共同探讨我国化肥产业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领导和专家纷纷指出目前我国化肥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和挑战,并在提高化肥利用率、水肥一体化技术、缓控释肥的应用、4R营养物管理工作、微量元素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本次论坛将大量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科学施肥的研究案例和管理经验贯穿其中,可以说是一场国际化肥工业协会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手打造的研讨中国化肥发展大计的顶级盛会。
政策导向: 化肥产业结构将向 环境友好型调整
我国是化肥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生产大国。近几十年来,我国化肥行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完全满足了国内需求,并逐步走向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因此,化肥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化肥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目前,化肥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化肥大量使用是农业面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且中小化肥厂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能耗高,产品质量低;三是我国化肥仍局限于生产领域,发展方式粗放,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特种配方的需要,肥效利用率低。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及时出台具体政策,引导化肥行业可持续发展。苏波表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肥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化肥工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化肥行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如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化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走新兴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放松。他说:“据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二五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现代农业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0.6吨/公顷,2020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将达到0.75吨/公顷。未来10年,我国农业对化肥需求还将稳定地增长,我国化肥工业不仅要对农业需求总量上提供有效的保障,而且还要在化肥新品种的生产和研发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多年来,我国化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和难能可贵的人才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坚持化肥的前提下,闯出一条走出化肥、建立新优势的新路子。”
在化肥产业结构改进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化肥可持续发展还应考虑化肥市场的合理推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局副局长龙文认为,我国农业发展中合理施用化肥还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她说:“一是农民的施肥习惯,中国农民常常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以农民普通认为施肥量越大产量越高。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可能这个问题正在有所改观,但是要彻底改变这种习惯,仍然需要一段过程。二是平衡施肥,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如何把平衡施肥理念落实到产品上,送到田间地头。任何一方面的脱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实际效果。三是农资行业,尤其是流通企业,利润薄,受到自身实力的条件限制,投入到农资服务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也导致我们现在推动的农资精准服务的覆盖面效果不是很明显。” 对此,她建议,政府应加强引导,搞好顶层设计,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肥产销用的新体系。中国财政可能在这方面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农资精准服务。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工作,加快改变农民的施肥观念,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水平。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和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尽可能的做到有关的数据公开、配方共享,让测土配方的技术成果,变成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产品走进乡村,撒入田间地头。
专家呼吁:
化肥利用率成为
农资产业发展节点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膨胀,粮食需求迅速增长,化肥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的作用。IFA秘书长夏洛特·黑贝布兰德(Charlotte Hebebrand)呼吁,全球各国应大力发展农业以满足粮食需求,但同时要减少环境污染,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是全球化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她指出,到2050年,全球作物生产要养活20多亿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需要将粮食产量增长60%才能满足全球需求。因为可耕作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所以必须提高产量和作物的密度。对于作物种植来说,需要进一步提升化肥的利用效率,不仅提升作物产量,还需要进一步减少由于养分的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
我国作为化肥消费大国,由于种植结构粗放、农户规模较小、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农业发展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氮肥利用率较低,成为专家关注的重点。专家认为,中国肥料应用面临主要的问题,就是肥料利用率低,特别是氮肥利用率低,且中国的氮肥利用率仅仅只有发达国家一半左右。对此,专家讨论了不同的先进的施肥方法。
亚苒国际公司(Yara)农艺和环境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佛兰克·布伦楚(Frank Brentrup)介绍了欧洲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经验。他提到,提升肥料的效率可以有不同的途径:第一,肥料的规划,包括有机肥料的规划,欧洲专门开发了一套工具帮助农民做化肥使用的规划,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调整施肥的比例,还会考虑来自于动物肥料和秸秆等不同领域的化肥的使用,欧洲会通过立法强制执行施肥规划;第二,有效地使用有机肥,首先要考虑所有可以使用的有机营养,包秸秆、粪肥、草根作物等,同时利用一些技术,例如缓释和长效技术,通过少施肥的技术减少肥料的流失,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均衡营养物质,植物营养的均衡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氮肥使用效率;第四,使用高效矿物肥;第五,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实际需求调整施肥比例。
国际锌协会(IZA)中国项目部主任樊明宪强调了微量元素的重要性。他表示:“我国施肥结构中存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应用,包括缺硫、锌等元素,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作物产量的提高,也限制了氮磷钾利用率的提高。从中国第二次土壤调查结果看,土壤缺锌是中国第二大营养缺乏限制因素。硫在农业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产量,提高产品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植物健康,改善土壤。”
国际植物营养协会(IPNI)亚非项目副总裁艾德里安·约翰斯顿(Adrian Johnston)对施肥管理提出建议。他认为,在中国的农业领域中,尤其是对施肥管理,需要政府与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共同促进这个行业有效发展的目标。他特别提出,对于农户来说,只有他们获得好处,化肥行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效益。对于世界各国的企业来说,都很关注利润率,但企业和政府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效益。
企业发展:
肥企转型带动
营养管理新模式
无论是化肥生产还是应用,化肥生产企业都是整个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我国化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离不开生产企业的努力。近年来,化肥市场经历波动。2013年,农资行业更是风云突变,生产和贸易企业均面临严峻的形势。这不得不引发化肥企业的深思,对化肥的推广做进一步认识。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央企,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走在倡导化肥可持续发展队伍的前列,承担起一个央企的社会责任。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裁、IFA中国区副主席杨业新认为,目前产能过剩等困局亟待化肥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至少需要3-5年时间完成转型,在此过程中,肥企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表示:“由于施肥量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营养管理的理念呼之欲出。如何通过科学施肥解决农业环境、粮食生产等问题,值得大家讨论。”
针对科学施肥的应用和化肥工业推广可持续性的管理,杨业新提出几条建议和希望:“首先,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支持科学施肥,加强政策宣传指导,同时将专家的建议与政府需求相结合,为政府决策和农户施肥提供科学和正确的引导。经过示范证明,科学施肥目前应用在经济作物和一些小品种作物上的效果很好,而未来可以逐步考虑应用在粮食主产区,将科学施肥的应用覆盖到主要粮食品种。其中,选择好肥种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单施肥种比较多,特别是尿素。未来考虑是否对小品种和高效化肥搭配,同时加强主要粮食作物的施肥营养管理,提高化肥利用率。此外,政府需要加强立法配套,一方面,国内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肥料使用管理缺乏立法规范,包括土壤保护、环境保护、平衡营养施肥等方面需要得到立法保护,做好宣传引导,传播法律知识,形成共识。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农业投入。我国对测土配方施肥的示范推广和对科学施肥的关注度都是不够的,强烈呼吁政府从系统化的角度完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