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变现结账成为第一要务
黑龙江农资经销商谈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 宋安勇

    相信农资行业的每一位业内人士都十分清楚,自5年前开始,整个农资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面对着现在依然日趋扩大的产能,农资生产企业与农资经销企业将何去何从?这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所有农资人的面前。8月下旬,记者前往黑龙江省现场报道黑龙江省洪涝灾害给农业和农资行业带来的严重损失时,专门为采访对象预留了分析农资产能问题的板块,接受记者采访的每一位农资业内人士,都以理性的态度来分析着当前的产能情况,他们在分析产能问题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所在区域的农资产业发展不停地谋划着。

    产能过剩倒逼经销商转型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东端的通河县,记者采访到了通河县五谷信合优质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磊。虽然现在看起来邓磊的职务与农资领域的联系并不密切,然而在组建这家专业合作社之前,邓磊是一位有着将近十年农资销售经验的“老农资人”。即使现在,他依然时刻关注着农资行业的风起云涌,在谈到农资行业的产能问题和未来农资经销企业的通路时,邓磊着重从农资流通渠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邓磊向记者介绍说,按照现在产能增长的态势,在不远的将来,农资流通渠道必定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农资流通渠道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家庭种植向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上面,由于过去家庭种植模式的效益太低,发展大规模的可持续农业是种植业农民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由此不难看出,将来的农资企业,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经销企业,其经营的重心都会向种植大户转移,这种转移是一个相对较快的过程,转移后就形成了种植大户和农资生产厂家的密切合作和无缝对接。这样的转移情况完成后,一般的农资经销商经营阵地会被大量地减少。这时,专业农资服务公司就会应运而生,这种专业的农资服务公司往往是由以前的农资经销商转型而成的。邓磊继续向记者介绍说,按照现在的产能趋势,农资经销商的数量会有一定的下降,在农资市场大浪淘沙般的环境下,农资经销商的竞争会出现一个白热化的局面,当白热化局面过后,整个农资市场会进入洗牌期。进入这个洗牌期以后,并不是说农资经销商会消亡、倒闭,经销商会长期存在的,只是它们的数量会减少,服务性理念会加强。邓磊最后告诉记者,没有服务意识的经销商在将来难以存活,经销商的发展应该加强产品导向和服务导向,以保证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中挺立于不败之地。

    以高质量产品

    抵御产能过剩影响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记者采访到了北京澳佳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市场总经理曹如生。在谈起当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给农资企业带来的影响时,曹如生并没有把当前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视为洪水猛兽,他的态度是积极乐观地来面对产能过剩的形势和现状。曹如生的理念是:以高质量的农资产品来抵御产能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

    曹如生向记者介绍说,尽管产能过剩的大时代已经来临,但是不论作为农资产品生产企业还是农资经销商,所有的农资业内人士都不应该惧怕产能过剩,反而应该积极地应对产能过剩带来的影响,每一个个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尽量把产能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的范围之内。曹如生还告诉记者,明年的农资市场上,有一些企业和一些品牌的产品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行业内洗牌的过程。然而行业内洗牌的过程并不可怕,能够在行业内洗牌中屹立不倒的企业,在于这家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在当前的环境下,明年农资市场有一些品牌的产品必然会销量萎缩。曹如生接着说,其实产能过剩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想要抵御产能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是高质量的产品,其次是合理的产品价格,做到上述两点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抵御产能过剩。换句话说,大品牌肥料在行业洗牌、产能过剩的荡涤之下依然可以挺立不倒,抓住品牌肥料的集中销售,对抵御产能过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非大品牌、高质量的肥料,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则有一定的风险。曹如生最后分析,农资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互通性,化肥市场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农药市场同理。

    政策方面扭转过剩局势

    作为黑龙江省西部为数不多的农资国有企业之一,齐齐哈尔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耿利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更加愿意从政策角度来分析如何缓解产能过剩这种严峻的形势。耿利向记者介绍说,从2008年农资产能过剩问题初露端倪,到现在的全面产能过剩,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农资产能过剩对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多个职能部门都在认真研究产能过剩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在酝酿着相应的政策出台以缓解产能过剩对于农资行业的冲击。据目前的形势来分析,大型化、专业化、高科技产能将会逐步取代传统产能,当传统产能逐渐退出农资领域的时候,产能过剩现象会得到一定的缓解。而到那时候,传统的农资经销商要转变经营模式,才能够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最后耿利总结说,无论当前的形势是怎样的,产能过剩现象对于整个农资产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变现结账是第一要务

    齐齐哈尔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总顾问戚长江可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农资人,年逾花甲的他向记者详细地介绍了产能过剩问题渊源的历史沿革。而后,他以自己风趣幽默的理念阐述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策略。

    戚长江告诉记者,产能过剩问题经历了历史的变化过程,在2005年之前,农资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况,加之当时的进口肥料热销,整个市场完全成为了卖方市场主导。从2005年至2008年期间,整个农资市场的供需情况是正常、平衡的。2008年至今,农资产能持续扩大,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现状,市场由卖方主导转移为买方主导。在这一期间,农资行业中的大型经销商要去积极地维系客户,而生产厂家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戚长江分析说,目前的农资产能没有节制,至今产能还在持续上涨,而这样的现状导致了过去的经营模式被打破,淡储旺销的模式也被打破。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包括尿素价格紊乱,这一现象在2009年最为明显,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农资市场的“逆流”现象。另外在大宗交易市场上,产品的批发价高于零售价,使得零售商搭进了大量的资金,这样的重重乱象都和产能过剩密不可分。在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上,戚长江分析说,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了经销商要转变经营策略,无论怎样销售,变现结账永远是第一要务。现在的农资企业赊销现象过于盛行,很多农资经销商的回款压力巨大,但是无论怎样,回款结账都是第一位的,如果农资经销商的资金链断裂,必然会导致“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重振自己的经营。最后,戚长江风趣地对农资行业的经销商们说:“当前的农资经销要从实际出发,所有的农资经销商不论多挣少挣,千万别忘过剩!”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