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12月第一批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指标实施了公开招标后,化肥淡储已经走进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具有蓄水池作用的淡储在缓解化肥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矛盾,保障春耕生产用肥,稳定化肥市场和价格方面起到了自不言待的重要性。
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财政部经建司启动了2013/2014年度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企业资格招标工作。本次公开招标数量为1295万吨,分别为2013/2014年度1225万吨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和2014年度70万吨磷肥专项储备。鼓励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担淡储任务。
根据化肥淡储“一次中标,一定三年”的基本原则,2010/2011年的1025万吨化肥淡储于今年到期,需要重新招标。本次招标数量为1225万吨,较1025万吨增加200万吨。再加上2011年招标的505万吨目前还在履约中,以及70万吨磷肥专项储备,本年度化肥淡储总量达到1800万吨,创出历史新高。
然而,产能过剩的大局当前,化肥是否还需要商业淡储的保障,成为近些年来业内外人士探讨的热点,特别是在新一轮的招标下,这个话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针对今年承储量的历史性突破,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相关官员表示,今年化肥淡储量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在的化肥消费量比几年前增加较多,化肥淡储量也需要同步增加;二是今年行业困难,希望通过增加淡储的方式来缓解化肥市场供需矛盾,促进化肥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产能过剩前后的不同意义
通俗地来说,化肥淡储主要是针对生产和价格两个层面的调控。淡储首先可以让生产企业常年进行生产,保障生产的延续性。其次,淡储可以在价格出现上涨时进行投放,调控价格。根据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初公布的《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宣布取消对化肥价格的限制政策,将化肥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这就意味着国家发改委将不能够再对化肥价格随意进行限制涨价等干预措施。从调控手段上来说,除了调整进出口关税,国家对于化肥行业进行调控的手段就只剩下淡储。
“淡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以有限的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办公厅主任、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称,商业淡储可以通过减轻企业利息压力的方式,调动企业淡储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旺季化肥市场的充足供应。
回首2004年淡储制度出台,中国的化肥行业还不能够完全自给,在政策出台后的近十年后,我国化肥产业的迅猛发展脚步过快,没有得到“急刹车”,产能出现逆转,特别是氮肥、磷肥的产能已经过剩到令人惊愕的程度,当前各种弊病凸显。
所以有人提出:产能过剩,市场经济,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应该逐步取消淡储。不过也有人认为,化肥作为关乎粮食安全和民生所向的特殊商品,不得半点疏忽。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因为产能的过剩而取消化肥淡储这种看法显然只看到了现在,而没有看到将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他说,目前的过剩只能被称为阶段性的过剩,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随着国家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化肥行业的供需终将回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国家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决心还是很大的,以后对于企业的节能和环保指标要求会逐渐提高。据了解,氮肥、磷肥的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企业准入门槛,特别是在环保指标方面力度加大。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些年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会长期维持下去,而我国化肥生产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生产企业比较多,生产能力参差不齐,这样大批落后产能因此会退出市场,国内的供需会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将成为常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淡储的作用在于维持化肥行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以防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安全毕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所以,化肥淡季储备始终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我国化肥流通的主体,全国各地的供销社承担起这一重任。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邱述长认为:化肥商业淡储这样的政策非常有必要,而且应该坚持下去。从生产环节、农资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考虑,再加上“大农业”的中国国情,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国家应该反哺农业,花大量政策来扶持。化肥淡储,不能否定。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副董事长苟学川认为,淡储一要坚持,还要扶优扶强,毕竟这是通过企业实现国家支持三农工作的落实。在化肥商业淡储面前,工厂最应该做的是降低成本、科技发展。厂家没有网络,贸易上不是强项,所以流通企业承储相对来说是个合理的分工。
淡储——风险与责任同在
“如果没有企业承担淡储任务,即使在产能过剩的时期,也有可能存在供应不足的现象。”化肥企业界一位人士分析道:在农资行业,买涨不买跌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对后市的预测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造成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而用肥旺季往往时间非常短,如果没有淡储企业提前进行储备,很容易出现区域化肥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化肥价格上涨,损害农民的利益。
拿2010年春季为例,受天气影响,东北地区遭遇倒春寒,化肥销售时期推迟,企业的相关财务费用增加,加上化肥严重供大于求、价格一路下跌,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当时承储了60多万吨国家级和省级化肥商业储备,由于价格倒挂,背上了7千多万元的亏损。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农业用肥在需求、价格、产能、供需、天气等方面的影响下,波动频繁,市场严峻。根据《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化肥淡储“遵循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承储企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风险之中,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所以一些具有担当精神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政策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只有长期延续下去,才能避免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
从市场经济的监管角度看,淡储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的,是一种进步的制度。2009年9月的淡储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的主管领导这样评价淡储的功能:衔接了化肥产销,增强了调控能力,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工商联营,促进了改革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淡储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早在几年前,我国氮肥的生产布局就已经开始向西北资源地聚集靠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格局。而磷肥的主要产地也都集中在西南云、贵、川地区。加之,国内铁路运输紧张,只能满足国内货物运输的45%左右。所以要想满足淡季市场供应,实现化肥常年生产与农业季节供应的有效对接,必须提前做好储备。这也是中国化肥淡储产生的“国情”。
出于这种国情,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说:正是植根于中国农业的需要和化肥行业的特点,化肥商业淡储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需要面前,淡储制度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目前行业产能暂时处于过剩时期,虽然保证供应的作用相对淡化了一些,但在扶持大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比较明显的就是最近两年,由于生产企业也参与到了化肥淡储当中,销售压力比较大时,对这些参与淡储的生产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缓解了库存压力。因此,无论是从农资行业的角度,还是从农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化肥淡储制度仍是一项好制度。
有人认为:市场的问题就该由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解决,风云变幻的农资市场有太多的始料未及,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国际市场的不景气、国内市场的供过于求,淡季储备、旺季销售的政策能否扭转逆境?应该说,靠淡储一劳永逸地解决化肥市场问题那是幻想,从政策性储备到市场性储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淡储的存在毋庸置疑,而承储企业也在日益增加的经营风险中承担起了重任。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顾国新曾经这样评述淡储:商业淡储制度有一个“商”字在前面,它就有市场风险在里面,但更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