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讨论了支撑GDP思维的硬道理。那么GDP是何时成为人们崇拜对象的呢?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美国人设计了GDP这样一个巨型计算体系衡量新政的效果。后来GDP也像其他美国文化一样传播到全世界并影响日隆,以至于GDP统计什么,全世界就追求什么。
但这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有先天缺陷的。在大萧条背景下,GDP指挥棒要的是经济增长,因此只注重量的指标,无暇顾及质的问题,更谈不上社会和人的发展、自然与资源的协调。正因如此,GDP体系也始终不断更新、完善着。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介绍,发达国家一般都在适时调整GDP统计体系。美国每5年调整一次,目前已经历14次调整。2009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5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SNA-2008,并强调成员国制订实施SNA-2008的本国方案。当前澳、加、美已相继启动新标准,欧盟和日本也提出实施的时间表。
据介绍,SNA-2008标准与SNA-1993标准有44项议题做出了重大修订,例如对生产性资产分类做大修订,最突出的变化是将R&D(研发支出)由原来的中间消耗转变为固定资产下的知识产权,成为资本,将会带来鼓励科技创新、增大科技创新投入大的国家的GDP总量等巨大影响。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仍采用SNA-1993标准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这个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增长情况、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社会福利的改善,更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无形资产的真实状况,自然也就无法指挥经济走最正确的方向。专家指出,中国目前采用的SNA-1993标准已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
近来,“李克强经济学”这个新名词日渐为人熟知,其基本内涵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最终实现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目的。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我们选择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是要突出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其实早在他主政辽宁时就有过“克强指数”的发明。他发现一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数字,比如GDP、CPI、PPI都不足以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而发电量、铁路货物运输量以及信贷额度这三项指标更可靠,因此他更多依据这三个数据作判断。英国 《经济学人》杂志采访之后把这三个指标做叫做“克强指数”。不论是“李克强经济学”还是“克强指数”,都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用改革和创新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和信心,也和联合国发布的SNA-2008所体现的新的发展观和财富观是一致的。
中国经济新的发展理念和理论已经在实践和形成,农资行业无疑要在这个指挥棒下经历考验,完成落后产能的淘汰、科技创新的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历史性课题,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