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20万亩农田受灾,90%水稻绝产
结束了哈尔滨市区的采访,记者又来到哈尔滨市下属的通河县,在通河县松花江大桥附近,记者看到了类似海边的景象,从桥上向下俯视,大面积的过水农田已经和松花江河道连成了一片,根本无法分清河床位置和农田地块。举目望去,受淹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而观察近处的农田,记者发现上涨的洪水已经把绝大多数的水稻淹没,即使是没有淹没的水稻,也只能露出穂尖的一小部分。
通河县五谷信合优质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磊接待了记者一行,为了能够更加具体准确地向记者介绍通河县的洪涝灾害情况,邓磊特地陪记者去采访了在抗洪一线值班的通河县政协秘书长战晓宇。战晓宇向记者介绍了通河县的洪涝灾害以及救灾情况。他告诉记者,目前通河县的洪涝灾害形势是“腹背受敌,南北夹击”,一方面松花江水位不断上涨,已经淹没大面积农田;另一方面由于持续性的降雨,小兴安岭的山洪随时有爆发的危险。目前松花江水位全面告急,由于嫩江上游尼尔基水库泄洪,直接加剧了通河县的灾情。整个通河县有120万亩水田,预计受灾面积超过20万亩。而所有受灾农田中,堤外地预计90%面积绝产。现在松花江通河段超警戒水位19厘米。据预测,8月底和9月初还会有两次洪峰经过,如果这两次洪峰到来,受灾农田的堤外地将会全部绝产。目前通河县受灾农田大面积过水,地面水位以每天7厘米左右的高度上升,南部15个村受到山洪威胁,其中3个村一级危险。虽然近几天降雨较少,但是由于前一阶段降水过多,导致山区蓄水过多,以至于随时存在山洪爆发和泥石流的危险,加之土地内涝情况依然是不容乐观。
战晓宇告诉记者,按通常情况来看,实际上通河县松花江大桥两边的水田土质最好,但是这次洪灾的受灾最为严重,农业损失也最大。20万亩受灾农田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松花江畔。经过1998年的大洪水考验,目前全县的水利设施投入到位,全县19台3万立方米每小时的大功率抽水机已经全部安放到江边沿线,19台机器开足马力每天可以使这一区段的水位下降15厘米。现在整个通河县力争做到不伤一人一畜,全力降低损失,但是这场洪水给种田农民带来的损失依然是不可小觑的。而且,目前通河县全县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人数并不多,参保农民的数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灾后经济损失的弥补带来一定的困难。
农民:明年再承包种地比较难
不仅如此,邓磊还补充道,这场洪涝灾害对通河县农民带来的最大影响,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绝产。绝产使受灾农民经济上蒙受了较大的损失,种植自家土地的农民损失尚且较小,而经过土地流转租地包地进行种植的农民则要面对地租和洪涝灾害经济损失的双重压力,这样的情况对于明年的种植无疑会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他分析,很多农民今年蒙受了经济损失,明年再承包土地进行种植就会比较困难,另外有些农民在种植投入上贷了款,经过这一场水灾后,不少农民的还贷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承包土地较多而丧失明年包地能力和种植能力的农民,他们将会直接影响明年这一区域的农资市场。
农资:赊销款难以回笼
商家将难以维系
农民受损严重,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农资市场。邓磊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很多农民用下去的化肥是赊销来的,经过这场洪涝灾害后,农民没有收成就很难还清今年的赊销款,这样一来不仅经销商受损失,农民的种植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一直以来农资市场的销售风险都是通过农民转嫁到经销商身上。尽管现在很多经销商都在转变自己的思路,但现在摆在经销商面前的一道难题是“究竟赊不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奈的,尽管今年洪水使农民难以回款,可是明年的肥料还得赊,要不然会更加无法回款。
在采访的过程中,邓磊摸出手机给当地的一个农资经销商打了个电话,他挂断电话后告诉记者,和他通话的农资经销商告诉他,这位经销商今年已经赊销出去几百万元的产品没有回款,但尽管如此,明年还得咬着牙继续赊下去。在通河县境内种田的农民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地联合转嫁农资买卖的风险,这也使得经销商难以继续维系下去。今年的农资市场持续低迷,使得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下降了不少。加之农产品价格上扬和春涝造成的耕地损失、种植延迟,即使是没有眼下的这场水灾,通河县的水稻产量依然会受到损失,稻米质量也会下降。
对于这种现状,邓磊表示,现在通河县的农民和农资经销商只能接受现状,为今之计只能在秋季做好秋收储备工作,如果过一段时间继续降雨,秋收稻米的水分增大,储存比较困难,洪涝灾害的受损情况统计还要看秋季的秋收情况。不过让邓磊稍感欣慰的是,他组建的五谷信合优质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受灾并不严重,只有1000多亩稻田受灾。
结束了通河县的采访,记者一行一路向东,向着受灾更加严重的区域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