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策调控 市场调节 优胜劣汰 创新发展
业内精英谈破解氮肥产能过剩

    中海油销售公司氮肥部经理 胡国利:

    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和执行力

    国内氮肥产能过剩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不够,现在氮肥市场进入误区,越调控反而上马的项目越多。另一方面是正常市场情况,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过剩经济,关键问题是过剩应控制在什么程度。

    其实,国家在产能过剩方面已经出台了好多行业调控措施,出发点都是好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好,现在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地方为了片面追求GDP,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有许多是项目已经上马了,但环评还没有通过,这说明政策把关缺乏力度。另一个表现是上大压小,小项目逐渐退出了,但对于上马大项目的规模、程度缺乏足够考虑。同时,也应该调控好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生产氮肥的资源方面也应该适度考虑。

    中海油尿素产量在行业算是相对比较大,目前一共3套设备,年产量在200万吨。对于目前的氮肥行业产能过剩,公司也转换方向,由原来是扩张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对于产能增加我们采取的是控制,甚至说是限制措施。同时,我们通过天然气成本优势、厂商一体化战略合作等方面降低产能过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毛国斌:

    过剩危机需要长时间优胜劣汰

    近几年来,三宁化工充分利用晋煤集团煤炭直供、公司自身磷矿资源优势,狠抓节能降耗,通过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氮、磷的完美结合,企业销售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利润7.03亿元。

    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化肥生产企业的扩张改建。二是外行业资本的涉足进入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国家货币供应过剩。近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资源型企业向下游实业产业链延伸,新建了大量的化肥生产装置。我认为,传统化肥生产企业利用历年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技术优势、成熟的员工队伍进行扩能降耗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发展途径。跨行业发展化肥生产会遇到很多诸如技术上的瓶颈、管理上的缺位、装置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有些花巨资建设的装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需要很长时间摸索才能走上正轨,此类投资增加的产能带来的问题将由全行业的所有企业来共同承担。

    我认为,产品过剩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要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才能让消耗高、成本居高不下、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达到一个新的供需平衡状态。

    山东聊城鲁西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李保泉:

    重视成本与市场以提升竞争力

    化肥生产企业新建项目陆续投产会加剧产能过剩,需要依靠市场需求进行调节。市场是平衡的,当需求与快速增长的产能落差加大时,一些新建项目和落后产能将随之停止或被淘汰。

    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企业单一的营销方式并不能有效拉动价格,改变产能过剩的格局。鲁西今年采取了一些应对办法。首先,加速产品差异化,如多肽尿素、缓释尿素,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产品细分,满足客户偏好。其次,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对有利市场的开发投入和核心市场的巩固,稳定市场份额,保有品牌价值。 

    今年国内尿素与国际市场价格不接轨,国内尿素出口价格低于国际价格。国际尿素价格同样持续下行,而贸易商对氮肥国内港口价格存在一定打压情况。主要原因:一方面,国内氮肥企业出口呈现“过散、过乱”的特点,出口集中程度不够。而另一方面,国家出台阶段性出口政策,如确定出口窗口期,却又比较容易被国际贸易商加以分析并掌握,用以压低价格。国内企业集中在窗口期做出口贸易,贸易价格难以保本、保利,减少了出口对产能消耗的帮助。

    江苏华昌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 波:

    完善产业链条应对过剩困局

    今年氮肥产能过剩形势虽然严峻,但从市场经济看,总体发展趋势是螺旋上升的。产能紧缺、供需平衡和产能过剩都是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都要面临优胜劣汰,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的企业将最终遭到洗牌。“去产能化”的过程十分痛苦,企业应对问题时需要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有的企业坚持保有现存之市场份额,有的企业同时投资发展其他产业以缓解压力,还有的企业趁机对客户进行优化筛选。

    未来,新型化肥企业和新建设备将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加剧化肥市场总体竞争压力,所以华昌也根据行业过剩情况做出了应对措施。一方面,企业把握优质客户资源,淘汰一部分竞争力差的客户。另一方面,企业投资新建项目,以多元化经营完善产业链条。国家出台的出口政策会对产能消耗有一定作用,而目前过于明确的出口窗口期可能直接影响到口岸贸易价格,国际投机商也可能通过倒差价进行牟利。尿素过低的离岸价格对产能消耗是非常不利的,也会降低国内氮肥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呼吁国家对出口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国家每年投入淡储、农产品收购补贴资金数额可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投入资金,帮助产能消耗,也值得思考。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副总经理 赵恩江:

    产能挂钩效益 自律仍是难题

    我们企业的运营需要考虑综合效益,即使尿素出厂价下降到接近成本,只要有稳定的销量,生产仍然还会继续。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工人的工资、设备的维护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固定成本,企业让装置保持运转会面临一定亏损风险或是承受小幅亏损,但仍远远比不上装置停车带来的损失。目前的尿素市场状况下,微利运行是主流,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的弱势形成了一种平衡,尿素企业不会轻易选择停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生产企业左右不了,却不得不承受能带来的影响。产能急速增加,没有新流向、没有新销路,只能让企业之间互相残杀,这个问题需要国家进行调控。尤其是在市场愈发艰难的今天,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新的尿素项目上马,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让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杨同宇: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合理的淘汰机制

    在尿素行业的产能达到5500万吨的时候就开始谈产能过剩,如今产能已经达到7200万吨,我们仍在讨论,产能过剩的形势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国家在批准新增项目的同时应该有合理的淘汰机制,只有合理淘汰落后产能才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

    一提到产能过剩,大家都紧盯新增产能,认为新增产能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关键,其实,对一些大企业来说,扩产也是无奈之举。由于面对产能过剩的现实,尿素价格上行遇阻,只能维持低位运行,企业为了生存,不能拼利润,只有拼成本,新增产能由于工艺先进,成本一般要比原有产能的成本低300-400元/吨,这样的话,即使尿素市场低迷,但由于有新增产能,所以拉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价,企业仍可以维持正常运营。所以我认为,新增产能的出现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对于30万吨左右产能的小企业来说,由于工艺落后,生产成本偏高,没有市场竞争力,势必会被淘汰。

    面对尿素产能过剩造成的低迷现状,一家企业是无力扭转的,只有从国家层面去通盘考虑,在批准新增产能的同时,要合理布局并且实施相应的退出机制,只有加强对落后产能的淘汰才能保证尿素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疆新化化肥有限公司销售部副部长 李 峰:

    加强良性调控 促进健康发展

    新疆地区的尿素产能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几乎翻了一倍。但从开工率看,去年启动的这部分产能目前基本只是保持在70%左右开工,但尽管如此,这些开工率所产出的产品数量也是巨大的,这让我们本地的一些老厂感到压力很大。

    尽管业内传言新疆地区的部分尿素装置处于检修状态,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现在还没有哪家企业有主动控制开工率以稳定市场的意愿。从整个市场角度而言,这两年来上马的新产能在时间上非常集中,从产能上来讲非常巨大,对整个市场的冲击非常强烈。作为企业,面对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价格低迷,总的来说办法不多,我们还是对政策的调整抱有一些期待。作为气头尿素企业,今年的天然气价格上涨无异于是当头一棒。我们希望政府能在天然气供给和价格上能有所倾斜。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在期待政府在提高新增企业准入门槛以及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能有所调控。尿素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果产能释放后没有市场支撑,就会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共存的恶性循环。一些落后产能对环境的破坏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关部门可以在环保方面做一些限制,这样对全国的尿素产能都有一个控制,也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