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这个时候,业务员的年销售量也就完成80%左右,今年我已经完成了90%的销售任务了。”施可丰临沂分公司销售经理赵立昌边开车边兴奋地告诉记者。“能这么好地完成任务,完全得益于施可丰生产推广的稳定性长效缓释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汽车行驶在去往莒南县坊前镇贾龙头村的路上,要带我们去现场观摩施用了施可丰稳定性肥料的花生示范田。一路上,赵立昌给记者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介绍着他的销售经验和农民用肥的感受。
强强联合,只为做好放心肥
2006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受邀来到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交流,此次交流的目的,是双方探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型肥料——稳定性长效缓释肥(即稳定性肥料)。
“当前的肥料市场鱼目混珠,假冒伪劣泛滥,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使市场秩序愈加混乱。施可丰为此提出‘做真化肥,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肥’的使命和理念。” 翔龙集团董事长兼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永军向记者介绍说。“我们也时刻在关注肥料发展的趋势,经过市场调研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将来长效、节能、环保型的肥料会大有天地。”
2001年中国加入WTO,带给肥料行业机遇与挑战。2005年是肥料行业的一个分水岭。肥料市场利好,激发了大量产能。2002通过资产重组宣告成立的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一诞生便生逢其时、迅猛发展。然而,解永军看到在高歌猛进中危机犹存,他分析,山东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企业唯有技术创新,才是发展之大道。但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必须首先创新观念。
解永军说:“经过深思熟虑,公司决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发展稳定性肥料,正所谓强强联合,风物长宜。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强强联合,正切合了我们做好放心肥的伟大使命。”
“7年前合作,5年前试验并全面推广。”亲历了和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合作过程的施可丰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明升对记者讲。从2008年起,施可丰公司就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联合国内22个省的农科院所合作开展稳定性肥料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经过了3年的运行成效显著,3年示范面积累计达3083亩、现场会263次、申请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16篇。
卢宗云到山东,来企业的次数已经数不过来了,从他对山东人文环境的了解以及对公司的熟悉程度就能体会出来。他对记者说,双方的合作是捆绑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科院沈阳生态所不仅向企业提供专利技术,做好技术指导,同时有专人跟踪服务,协助企业做好宣传推广,解决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能够把好的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让农民实现增收,使环境和土壤得到改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合作满足了双方的利益需求和共同关切,也是顺理成章。
一面旗帜,技术就是生产力
卢宗云把施可丰誉为发展稳定性肥料的一面旗帜。之所以这样说,卢宗云表示,施可丰提出打造放心肥专家,做真化肥,让天下的老百姓用上放心肥的誓言,而7年前的合作,让施可丰的梦想在经过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创新发展后,现在逐步变成了现实。就好比当年大家共同栽下一棵树,如今这棵树开花、结果,施可丰成为国家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已成为业内、国内发展稳定性肥料的一个样板和表率。
卢宗云接着说,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和召开现场会、讲课培训的方式,施可丰扎实研究稳定性肥料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合理配方、施用量、施用方法以及减少养分的效果分析,为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并且展示施可丰稳定性肥料的最佳效果,起到样板作用。
2008年,施可丰稳定性长效缓释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邵明升介绍说,近年来,公司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项目、设备等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能力,坚持把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提高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重点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后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51项,参与制定了2项行业标准,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了加大高效缓释肥的扶持力度,大大鼓舞了掌握高效缓释肥料核心技术的施可丰人。解永军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品牌升级,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施可丰,把技术作为生产力,实现施可丰人的“农资梦”。
据了解,2013年施可丰科技再进步。推出了更加具有科技感的新科技产品5A长效缓释稳定性复合肥、金牌同步营养缓释肥料和全效升级的复合肥。5A长效缓释稳定性复合肥料,第一A:领先增产,科技工艺再升级、聚能因子促增产;第二A:长效稳定,肥效期长、营养更稳定;第三A:先根后苗,促进根系发育,让作物更强壮;第四A:抗寒抗旱,有效提高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第五A:节能环保,庄稼吸收养分全,不污染土壤。实实在在的5A,彻彻底底的好肥。
示范推广,百姓用了都说好
目前,施可丰生产的稳定性专用肥有60多个品种,应用作物涉及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棉花、花生等30多种。推广面积1.17亿亩,农民增收25.13万元,企业新增销售收入97.1亿元。
据了解,稳定性长效肥技术采用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的双向协同互促作用,延缓氮肥水解,延长氮肥肥效,增加土壤的铵浓度,提高作物吸收速度,并采用了磷活化技术,活化释放土壤中的磷,使之保持更长的有效期,满足绝大多数作物生长期的需求。可一次性施肥免追肥,使农业增产,减排效果明显,减少农业成本,使农民增收。
卢宗云说,施可丰稳定性肥料利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依据土壤酶学、土壤养分循环学原理,结合粮食作物需肥特点研究的专利技术研制而成,在推广过程中,稳定性肥料技术的实际效果在施用施可丰稳定性肥料的示范田地里,表现突出,得到了有力证实。
这次我们现场观摩,来到临沂市莒南县坊前镇贾龙头村崔为进的花生示范田。据崔为进介绍,他通过乱石滩改造土地,形成了50亩示范田。传统种植一般都是每亩施肥65公斤底肥,后期再追施2-3次尿素,每亩10-15公斤。而他自从用了施可丰稳定性肥料,只施一次肥,施可丰还给提供了16-7-19的科学配方,每亩施肥65公斤。施肥量不增,但产量每亩比通常多收150斤,达到花生亩产800斤。
据了解,施可丰稳定性肥料在东北玉米上增产效果明显,亩施40公斤,比常规施肥每亩增收80元。南方香蕉生长期传统施肥次数达25次左右,用了施可丰的稳定性肥料,施肥次数可实现10次以内,对农民来说省时省力,同时保证香蕉产量不减。
解永军说:“我们始终强调放心肥,我们关注肥料对土壤改良、农民增收、作物质量、生命健康做出的贡献,施可丰做到了。”卢宗云说,稳定性肥料是适合中国农业的缓释肥料,作为发展稳定性肥料的领军品牌,希望施可丰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