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觉其言语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却宫廷之浓脂艳粉,予人以清丽自然、澄澈空明之感。诗人表面写月,将月描绘得如此宛转多情,犹如一少女含情脉脉却又不得语的娇态,暗则叙说游子、思妇、怨女的嗔痴憎叹、思乡怀人之感。全诗名为《春江花月夜》实则是以春、江、花、月及夜铺展叙情。
说春,有“春江潮水”句,江水遇春则涨,逢旱则落,可以说将春意的动态美感描摹得细致逼真,亦应时应地应景。对于“江流宛转绕芳甸”既是写春又是赞春。春暖花开,芳草鲜美,绿树红花,萋萋艾艾,可谓点春独到却不为赘殇。还有那“昨夜闲潭梦落花”,说那春逝之快,芳花已凋,春光已了,从而引发诗人伤春之感,思而怀家。
咏江,诗中处处是水,句句逢江,什么江潮、随波、江流、白汀、江潭、江树等等。为什么诗人爱写江水?自然是江水长流、逝而不回,给人一种惆怅迷惘的伤感,然江流潺潺,柔情缱绻,既是人之离情又是水之离情。
歌花,花是诗人笔下的宠儿。如月一般,总伴诗人左右,故而写月之诗焉有将花闲置的道理。全文三十六句虽有三句带花含花,却句句精妙。我并非滥缀华章,只是之于我言,盖是此感。如“江流宛转绕芳甸”一句,自是这样一番美景:江水缭绕,在花丛草野之中流袭而过,带着几串涟漪,夹着几处芬芳,给人迷离,给人涓华。江流本自曲流,诗人用一“宛转”已是表意,却似又不甘于草草,便缀以“绕”字,可谓点睛之笔。将江水流转常态在平凡之中不平凡化了。再之,诗人以“芳甸”取代“花甸”,又增添新一番意味。芳甸乃芬芳的草地,自然使人一看便知花草丛生,较之直述花草又深了一步。后一句并非实指,乃虚拟之花,虽虚亦妙,正应诗人之寥落。
颂月,月是诗人的良伴,亦是佳偶。千百年来,写月咏月者不计其数,或好或坏,现姑且不论,单就诗人写月颂月来论,通篇十之八九是含月叙月咏月的。难道张君喜滥用月?就其意而言,诗人写春也好,记江花也罢,究其之重还是月。其实月更能申情达意,月更能吐露衷肠。游子漂泊他乡对月而伤,千万里的故人却同瞻一轮明月,岂知你对月思人,他不也睹月思君吗?
最后兼之思夜,夜墨难寐,特别是游子痴妇,漆黑之景,给人一种静谧之感,最是勾人相思。当夜深人静,空无他物,只听得虫啾鸟鸣,月华光照,漂泊他乡之人、痴妇怨女之类,定是肝肠寸断,相思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