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流通行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总体还是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此次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物流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等诸多涉农领域都参与了分工,可以看出政府非常重视供销合作社在现代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农资流通行业来说,分工方案的落实更是非常及时,将会对农资流通企业和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加快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从今年2月份开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就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加快农资流通行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的要求,起草了《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发展规划》,对农资流通网络布局、提高农资流通效率和农资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农资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指导农资流通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分工方案中指出“要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农村商业网点,拓展网点功能,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这些提法让我们更加明确,农资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依托现有大型农资企业的网络资源和实力,因地制宜做好发展规划,使得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科学,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将为提高农资流通效率、提高农资利用率和农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服务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作出积极的贡献。这也是方案带给农资流通行业的重大机遇。
进一步促进农资行业积极创新流通方式
前阵子,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视察时,也提出了供销社要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作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探讨供销社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方面的新模式。方案倡导和鼓励流通企业要积极创新模式,对我们启发很大。事实上,农资流通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各类流通服务新模式。农资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类创新模式开展调研和典型挖掘,为将来推广经验作准备。从农业生产规模化服务来看,譬如结合土地流转进程加速,黑龙江“庆丰模式”和湖南“安邦模式”等值得我们去总结和研究。从服务规模化来看,全国供销社系统创造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截至2012年底,系统有2118家农资企业开展农资连锁经营服务,超过全部农资经营业务的40%。庄稼医院服务模式最早也是供销社农资流通企业发起的,现在在四川、湖北等传统农业种植地区,当地政府已经把庄稼医院作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环,特别是作为农技下乡、技物结合,培训农民科学用肥、合理用药的重要载体。山西农资公司打造的水肥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统一采购设备,配肥用药来实现统防统治,免费提供设备来实现规模化服务。此外,还有浙江农资的“植保外包”、山东桓台的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广东天禾稻作区统防统治一体化等服务规模化模式。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农资电子商务模式。目前部分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在探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上海农资率先发起的“上农网”电子商务模式。农资行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给农资流通企业为农服务、参与农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农资流通企业来说,这些都是服务模式及流通方式创新非常好的尝试,而对于行业来说,模式创新的意义不仅是提高了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转变了过去一买一卖的方式,创造出更好的具备规模化服务特点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模式,让农资传统经营突破过去较窄的发展空间。
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
文件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这也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的重点工作,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一直关注,并且着手探索建立全国农资质量追溯体系。早在2011年,总社就和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共同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框架协议,并在无锡建立了总社农资物联网试点示范基地,重点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资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我们通过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制定农资商品EPC编码标准,让农资商品拥有身份证,从而使得农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开始,都可以做到产品可识别、状态可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全过程可追溯机制。这样做的好处是,改变当前农资监管大多属于事后追溯打假,等发现假冒伪劣时,坑农害农的损害后果已经发生了的现状,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前就进行甄别,提前了对农资产品的监管关口,不让假冒产品流入渠道。而且利用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随时查询、追踪,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追溯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还执行科技部的农资物联网科技支撑计划,该计划将中国种子集团、中农立华、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无锡市供销合作社、安徽辉隆集团等列为示范和应用单位。方案中明确涉及这方面内容,给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增添了极大的信心,更是给农资流通企业提供了契机,全行业都应该抓住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协会将积极开展农资物联网的示范与应用工作,总结经验,便于在全行业推广。
提升农资流通信息化水平
方案里提到要加快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这对于农资行业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因为过去这些新技术在农资流通领域的运用基本是空白。从去年开始,农资局开始着手农资流通行业EPC系统编码并积极制定农资流通行业标准,希望能够通过新技术手段对行业加以规范,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旦开展实施,将会是农资流通行业的极大进步。同时,协会也加快了全国农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的步伐,譬如在全国农资市场信息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中国化肥批发价格指数系统,通过这些定期发布尿素、二铵、氯化钾等一系列价格指数,为经营者、农民用户提供了快捷的研判市场工具,也为政府宏观部门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当前农资流通企业也有不少正在实施ERP管理系统,但目前他们更多是用来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我们希望通过引导来让这些信息化系统能应用到企业经营业务和农资产品的信息化管理上来,从而让信息化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提升农资流通行业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中国农资》记者郑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