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5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盐红四方新型肥料专栏
红四方控失肥走向市场
中盐红四方控失复合肥推广及作用应用效果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为控制肥料养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削减巢湖面源污染,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实验室经过7年的攻关发明了一种基于天然和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化肥控失剂,并利用此创新型成果研制出控失型复合肥料。此新型肥料也是巢湖富营养化治理领域的一大创新。

  为促进“控失型复合肥料生产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应用,加强巢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本着强强联合的原理,2007年12月1日,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了控失复合肥生产技术转让合同,并举行了控失复合肥成果转化启动仪式,标志着控失复合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为验证控失型复合肥的应用效果,加快控失型复合肥的推广。2008-2012年中盐红四方和安徽省农委农技推广总站、土肥总站合作在全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等作物上开展的应用试验示范50多个。

  安徽沿江棉区是安徽省棉花主产区。棉花生产用肥量大,施肥次数多,肥料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也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从2008年开始,控失肥在安徽沿江棉区进行试验示范,施用控失肥的棉花,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率为14.3%以上。基肥一次施足,只需追肥一次,改变了一基四追的传统施肥习惯,可大量节省人力、财力。控失肥在棉花增产创收上的显著效果得到了广大棉农和安徽省农委专家的一致认可。

  安徽省农科院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按照减量30%、15%和等养分处理,结果显示:减量30%、15%和等养分处理的铃数分别较对照提高9.3%、11.3%和18.7%,皮棉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4.82%、8.53%和10.85%,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克服棉花早衰的发生。

  宿松县汇口镇首次在棉花上开展新型控失肥的肥效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分次施肥较一次施肥棉花产量有所增加,其中控失型复合肥较等养分的普通复合肥和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1%和11.4%;推广控失型复合肥每亩棉田至少可以节约10kg肥料,可省工1.5个,可增加籽棉产量17kg,直接增加收入86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给农民种一亩田一年的补贴总和,也就是变相地让农民多得了一次隐性补贴。

  华阳河农场棉科所试验中控失复合肥料产量最高,达314.82kg/亩,比普通复合肥增产13.6%,比常规施肥增产12.48%,差异极显著。

  贵池区的试验显示控失型复合肥可促进棉花早发,能使棉花稳健增长,显著提高单株有效成桃率和坐桃率,生产量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产量比习惯施肥增加27.5%。

  在湖北江汉平原棉区、湖南环洞庭湖棉区,中盐红四方控失肥同样取得明显的节本增效的效果。2012年中盐红四方共推广棉花控失型复合肥料共20.5万吨,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

  2012年7月24日,农业部农办议〔2012〕113号文专门就全国人大徐景龙等代表提出的关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财政补贴高效环保控失化肥政策的建议正式答复。农业部经商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肥料养分控失剂,为推动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认为实施财政补贴高效环保控失化肥政策建议很有价值,生产高效控失化肥企业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将配合财政部出台鼓励农民使用环保控失化肥和企业生产环保控失化肥的政策,逐步完善现有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农业高效发展。

  中盐红四方通过不断优化控失剂的组分,筛选出成本低廉,控失效果好的控失剂配方,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不同作物的需肥和土壤供肥能力,研制出多种作物的控失型专用复合肥料,满足不同区域和农民的需求。

  控失型复合肥料能有效控制肥料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长效环保,增产增收,已列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和方向性项目、科技部湖泊治理支撑计划项目、2008年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安徽省农委将控失型复合肥试验纳入到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中盐红四方公司在皖、豫、苏、湘、闽、鲁、黔、辽八个粮食主产省建立控失肥示范区,示范面积达1650万亩。施用控失肥,一次性基施基本上可以达到不追肥的目的,省工省时省钱;控失肥较习惯施肥增产10%以上,促进粮食增产约16.5亿斤,农民增收16.5亿元以上;而且有效地控制肥料养分损失,较习惯施肥径流损失减少10%-20%,甲烷排放每亩减少6.59 kg,氧化亚氮排放每亩减少0.17 kg,大幅削减了农业面源污染。

  红四方控失肥走向市场已经7年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接受并最终喜欢上了这个产品,中盐红四方公司为农民增产增收,有效控失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