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耕地资源丰富,粮食增产潜力大,2011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100亿斤,商品量达900亿斤左右。就是在这个产粮大省,由于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土壤基础肥力却越来越弱。据测算,黑龙江省耕地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多,而且这种大量施用化肥的趋势还在继续。
黑龙江化肥施用现状
我国耕地减少和人口的增加,人们不自觉地把粮食的增产寄托在化肥施用量增加上。化肥用量增加很快,但是粮食产量却出现了徘徊。
方正县农民苏永久说:“眼瞅着化肥用的一年比一年多,地却越来越没劲了。”原来东北是“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现在不上化肥就得减产一半。老苏抱怨,以前一亩地就上90斤化肥,现在得120多斤,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像上瘾似的。村里的100多公顷地都是这样,感觉这地好像是“病”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只使用尿素,八十年代开始使用二铵,九十年代开始使用钾肥和一些其他微量元素肥。由于氮肥和磷肥长期使用,有的地区过于集中,一些未被作物及时吸收的肥料化合成磷酸钙,加剧土壤板结程度,致使农民感觉土地“生病”了。
第二,黑龙江农田周围的防风林也变得越来越稀疏,有的地方干脆一棵树也没有了。不时刮起的风夹带着一些沙土打在脸上。当地农民说,防风林越来越少了,刮走的黑土却越来越多,黑土层越来越薄了,养分越来越少了。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东北地区黑土的退化则有目共睹,原来黑土层将近一米厚,现在剩下30厘米左右,有些肥沃的粮田变成荒漠化的土地。
第三,中国农民都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农经济,多数使用小型农机具耙地,只能耙到表层土壤,耕层越来越浅,适宜粮食生长的有效耕层变得越来越薄,如果维持以前的施肥量,粮食产量自然就低了。
如今,地少人多,粮食产量的一半靠化肥,不用化肥,土地可减产60%左右。不施化肥马上减产,说明土地本身提供营养的能力下降,得靠外来养分来供给。如果把种子、化肥、密植等变量的因素都排除以后,黑土地的自然产量,甚至还没有过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
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的安全上限。从农户角度看,我国农民缺乏科学的营养配方施肥知识与习惯,单纯靠追施化肥获得产量的思想误区严重。
庄稼就和人一样,吃得太饱不仅不利于成长,反而会不利于健康。 施肥过量对庄稼造成的危害主要有:
1.作物容易倒伏。倒伏一旦出现,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
2.作物容易发生病虫害。氮肥施用过多,会使庄稼抗病虫能力减弱,易遭病虫侵染,继而增加消灭病虫害的农药用量,直接威胁了食品的安全性。
3.导致土壤性状恶化。在农田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其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磷、钾等一些化学物质易被土壤固结,形成各种化学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调,物理性状变差,部分地块有害金属和有害病菌超标,导致土壤性状恶化。而土壤性质越劣,为了维持产量必须再加大化肥投入,进入恶性循环,增加农民生产成本。
4. 使农民收益降低。一是受耕作栽培水平、作物需肥量等因素所限,作物不能获得很高的产量;二是由于过多地施用单一性的几种肥料,造成营养不平衡,养分失调,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并造成了低品质的农产品不易销售或价格偏低等,给农民带来了损失。
5. 导致环境污染。由于施入过多的化肥,土壤水溶性养分等物质被雨水和农田灌水淋溶到地下水及河流中,造成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及河流污染,使地下水、河流、湖泊呈富营养化,导致地下水不好喝,部分河流、湖泊内的鱼虾常发生死亡的现象。这将导致农村环境恶化,最终影响农民身体健康。
合理施肥对策
1.化肥中添加有机成分。虽然有机肥有着很多好处,但农民们并不欢迎。主要原因就是,与化肥相比,有机肥费工费料。单从有机肥提升地力这一点来算账,必须至少连续经营一块土地15年以上,才比较划算。当地土地流转期一般都在3-5年左右,流转期一满,导致农民不可能进行可持续性(保护性)耕作。
基于以上情况,如果在不增加农民费工费料的前提下,在肥料中增添有机成分,将成为解决土壤地力的有效途径。
2.提高化学肥料利用率。国外专家提出要把化肥当做粮食的“食盐”,要彻底改变超量使用化肥的现状。这依赖于技术创新,可采用包膜等技术以达到减少化肥过量施用的目的。
3.增添微生物肥有效提升土壤功能。通过微生物自身活动,增加土壤固氮能力,分解土壤大量的难溶磷素和钾素,改善土壤板结状况。
4.平衡施肥——这是施肥的终极目的。
目前我国化肥施用的粮食增产效应越来越不显著,单纯依靠增施化肥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我国应该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全面实行平衡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手段,科学利用可改良土壤的有机无机缓控肥料,达到“缺钙补钙”和高效利用的目的,并且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达到农作物高产稳产,同时间接实现了修复性可持续性农业生产,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