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肥站兴起 催“热”液体肥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液体加肥站里分别标注“起苗肥”、“平衡肥”、“ 膨果肥”的三个储肥罐。

  在广州白云区东北部的钟落潭镇,记者来到一家特殊的农资店,与普通的农资店不同,店里的商品除了日常的化肥和农药外,还多出三只一人多高的储肥罐并排立在店门口,分外吸引路人的眼球。这正是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液体加肥站”,农民三三两两拿着塑料桶前来买肥,由于各家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他们分别从标注“起苗肥”、“旺长肥”、“ 膨果肥”三个储肥罐中购买自己需要的品种和用量。加肥站好不好用,其中一个农民告诉记者:到田里将液体肥稀释之后直接喷洒、淋施,简单、省力、省钱、见效快。

  改变销售模式,液体肥供销犹如加油站

  近些年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迅速推广。其配套产品水溶肥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企业都想在水溶肥料市场分一杯羹。但由于竞争激烈,随之而来的是良莠不齐的质量和参差不齐的价格。质量好的水溶肥价格高得离谱,成为名符其实的“贵族肥料”,大部分农民买不起,而价格低的水溶肥质量又不能得到保证,同时存在流通渠道层次多、流通成本过高的瓶颈难题。

  针对这些现状,广东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液体肥料的销售模式,建立“工厂—配送站—农户”的肥料流通渠道,直接把“肥料厂搬到农户家门口”。他们购买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悬浮肥料专利配方,生产出养分种类多、养分含量高、养分速溶及肥效稳定的悬浮肥料系列产品,并在村镇的农资经销店建立加肥站,一个配方用一个单独的大桶储存。农户买肥时可自己带桶,也可租借加肥站的桶,产品实行统一定价。这种营销模式大幅度减少仓储、搬运、包装及流通环节成本,农民朋友可以少花钱、买好肥,使贵族化的水溶肥走入寻常农户家。

  从2013年1月27日,第一家绿兴加肥站开张起,像这样的加肥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越来越多,星星之火之势已经开始蔓延,只要经过绿兴公司严格的诚信、管理审核后,双方达成一致并遵守加肥站的管理规定,经销商便可花几千元的资金建设配套设施,一间带有肥料销售革命性质的加肥站便可开始营业了。

  目前加肥站供应起苗肥、旺长肥、膨果肥三个配方。三个不同配方,可以满足作物各生长期的养分需求。即:起苗肥让作物生根快、起苗快;旺长肥让作物吸收快,生长快;膨果肥促进果实膨大,色泽靓,口感好。

  据农资店的老板介绍,加肥站深受农民欢迎。开张之日,农户积极参与活动,向专家咨询种植技术、询问液体肥料使用情况。现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种植面积和作物灵活购买,肥料包装桶也可以多次使用。他自豪地说,绿兴加肥站是作物健康生长的“加油站”,农民丰收的“加油站”。

  加肥站是中国未来液体肥销售的好模式

  液体肥的不足在于多少会含有一些水分,影响浓度,而且包装费用高,不宜长距离运输。对大户和基地来说,最好采用直接配送模式。但我国还多是小农种植,直接配送难度大,因此加肥站是针对小农户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会极大促进我国液体肥料的发展。

  “液体肥的优点在于生产成本低,基本无污染,质量一致,配方容易调整,更加方便精确施肥。它可以添加很多农用化学品,比如氨基酸、腐植酸等易于吸潮的有机物料。”作为此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溶性肥料研究室主任张承林博士向记者介绍:液体肥的不足在于多少会含有一些水分,影响营养元素浓度,而且包装费用高,不宜长距离运输。对大户和基地,最好采用直接配送的模式。但我国存在大量的小农户,直接配送难度大,因此绿兴加肥站是针对小农户的肥料销售模式。加肥站的模式很简单:只有三个桶,每个桶可以装1.5吨的液体肥料,每个桶装一个配方,经销商操作也比较容易,加肥和买肥都由电子秤称量,质量也有保证,就近配送、用法简单、统一定价、包装反复使用,然后在购肥后还可留样取证,给农民一个放心。张承林认为这种销售模式会极大促进中国液体肥料的发展。

  液体肥料主要的基础原料第一是液体氮肥,含氮量在28%-32%,是尿素和硝铵加一定水配成的,在美国年使用量达到1300多万吨。在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量,但是在我国基本是空白。第二个原料就是液体聚磷酸铵,是一种低氮高磷的复合液肥,美国有150多万吨的产量。我国已有厂家开始生产农用液体聚磷酸铵。这两个基础原料加上固体钾肥可以生产出多种配方的液体复混肥。清液型液肥一般养分含量较低,悬浮态液肥可以大幅度提高养分含量。 

  张承林认为,我国液体肥料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型磷化工和氮肥企业建立聚磷酸铵及氮溶液的生产工厂,提供基础原料,其次是在局部区域建立生产清液或悬浮型的液体肥料工厂,工厂的产能以能覆盖周围2-3万平方公里的农作物的需要而定,同时建立专业的配送体系。相信几年后,只要目前投产的企业开始盈利,很多企业也会效仿跟进。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液体肥料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标准,科研单位和企业要研发液体肥料的施肥设备及配方。随着我国自动化施肥技术的普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环保政策的落实、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液体肥料将会是我国未来的主要肥料品种。

  鼓励尝试性的探索  市场成熟再出标准

  这种新型的加肥站模式为当前的农资市场带来一丝新意,但是在记者走访中,也有人提出:既然市场已经出现这种模式,其他企业也会纷纷效仿加以复制,国家应该制定相应标准加以规范。对此,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表示,这种加肥站的模式科学、实用,能够解决很多水肥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种尝试性探索式的突破模式,应该受到鼓励和保护。不过新生事物与市场接轨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改进,还需要去完善,现在去制定标准不但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制约了它的发展,倒不如市场成熟后,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种种问题集中化后再做标准才能更好地起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广东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耀祥告诉记者,虽然这套装置看似简单,但是要想复制却很难,尤其是管理环节,譬如添加肥液的防伪造程序、运输和管理程序、留样备用程序等都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同时这些管理也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并不是一套设备这么简单。

  加肥站农资店老板也告诉记者,目前肥料市场行情波动比较大,旺季几乎每天都会调整价格,而加肥站的价格就很稳定,而且有合理的稳定的利润空间,不用去担心行情变化。当问及店内的产品结构时,店主表示,现在加肥站正处于被农民逐渐认可的阶段,虽然相对来说传统化肥的施用量有相应减少,但是由于不同作物的不同需求,加肥站不能取代传统的化肥。而由于当地种植蔬菜的较多,所以液体肥才会有市场。对此,高祥照也表示,液体肥是一个方向,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化肥,像深施性底肥还需要化肥,加肥站只能说液体肥开发、管理、营销上的创新,是液体肥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当前,随着水肥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液体肥的发展已经进入快轨时期,加肥站模式的创新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不过这种模式的强大还需市场的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