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潍坊“毒姜”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中高毒农药残留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使用生物农药,既可避免虫害,也可避免农药残留,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难题就容易迎刃而解。但在现实生活中,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却面临着市场占有率低、产业规模偏小等现状。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目前发展程度如何?制约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包括哪些方面?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农资传媒为此特开辟“关注生物农药产业健康发展系列报道”,通过采访行业主管部门、业内专家及生产企业代表,以求还原生物农药目前发展的真实现状和寻求破解产业困局的良言利策。
记者调查:
现状| Situation
基础条件较好但发展步伐亟待加快
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使用尚未得到高度重视。我国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目前仍以化学农药为主。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绿色食品生产重要保证措施的生物农药,应用于农业生产尽管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为此,有关专家一再呼吁:“必须加快发展生物农药的步伐,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生物农药进行研究,目前全国有30余家研究机构。一些产品开发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如井冈霉素、赤霉素、阿维菌素和Bt四个品种的年产值均超亿元。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登记的生物农药活性成分品种达到140多种,年产量12-13万吨制剂,生物农药在农药总量中占有量约为12%。每年新研制成功和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品种仍在不断递增。
“由于国家支持力度不够,生物农药产业在我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规模及创新实力亟待加强,生物农药产品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制约了生物农药的快速普及和全面推广。”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广难是导致国内生物农药市场占有率低的根本原因。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农户都希望使用生物农药,能够一次见效,消灭害虫。此外,在现有科研体制下,生物农药的研究还基本集中在各类科研院校,进入企业的往往还只是实验室的初级产品,后续产业化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行业回报周期长,一个普通的生物农药项目投资都在5000万元以上,后期还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与改造,但附加值在终端的食物产品上得不到有效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农药生产企业有2200多家,其中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260家,还在维持生产的仅有100家左右,年产值超亿元的仅4家上市公司。当前生物农药年产值仅为10-20亿元,平均每个等级品种的年产值仅为200多万元,而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市场规模已占到生物农药行业的90%左右,充分说明其市场产品单一,产业化规模和研究深度不够。在生产规模、价格优势、供应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仍需不断加强。
原因| Reason
多重因素制约生物农药前进步伐
相关资料显示,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既有生物农药本身的局限性,又有产业规模、政策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原因的制约性。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物、植物种群或减轻其为害程度的方法。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三方面优点,即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可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国务院参事、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我国发展生物农药具有较好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农民对生物农药的认知度比较低,习惯于使用化学农药;可选择使用的生物农药种类偏少,覆盖的靶标病虫害范围偏小,制剂研究滞后;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小,企业难以通过自身力量发展壮大,影响了生物农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有数据显示,在未来数年内,化学农药的预估市场成长率约为2%,生物农药则为10%-15%。日益成长的有机农业,使得生物农药的需求逐渐上扬。 然而事实上,我国现有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由于资金不足,很多有市场的产品也难实现规模产业化。
据了解,尽管国家在资金上、政策上均给予了扶持,在应用环节,一些省市均对生物农药的采购实行补贴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作为生物农药的发源地,湖北省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队伍和先天的基础优势,十几年的产业发展,却始终难以摆脱“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目前在湖北农药市场上,生物农药占比仅为5%左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农民认知度低、见效慢、操作复杂、价格偏贵等都是制约因素。
“尽管政府有期待,社会有需求,民众有呼声,技术有保障。但是,十多年来,生物农药一直‘叫好不叫座’。”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宜农表示,做得太艰难了!公司创办十余年就连换三任“老板”,至今企业仍在靠着信念与梦想苦苦支撑。据了解,该企业有两项产品世界唯一,两个产品中国唯一,尤其是病毒型生物农药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然而,这样一个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在市场上却苦苦挣扎而难见收益。
“武大绿洲的遭遇是整个生物农药产业共同的困境。”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徐冠军评价称,世界生物农药看中国,中国生物农药看湖北,武大绿洲几经转手根本原因是做生物农药不挣钱,武汉天惠、武汉科诺、湖北康欣等公司境况都差不多,这些公司能维持,很多都是依靠其它产业在维系。直到最近这两年,湖北的生物农药企业才开始扭亏,进入了微利时代。
措施| Measure
产业发展需要各方群策群力
“应进一步提高和统一对生物农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认识,重点在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和城市园林绿化上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体系;要努力完善运作方式,推广‘三位一体’(连锁经营、统防统治、生物农药)的防治模式,并形成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加强联合的发展环境。”刘坚表示,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要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农药市场中的份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为,须各方大力支持、通力协作才行,只有各方把工作做到家,农民才会最终接受、认可生物农药。因此,这也给生物农药今后的推广、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
“政府部门应该出面对农民进行引导,并对生物农药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否则,死了生物农药产业,最终受伤的是农业产业与公众健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众多企业呼吁对生物农药产业实施登记优惠政策,希望通过简化登记程序使生物农药产品缩短登记周期,快速进入市场。同时建议国家减免生物农药产品增值税,并同种子、化肥一样,对生物农药产品实行政府补贴政策,以加强生物农药产品在农药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促进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技术学院副院长梁运祥认为,家电、建材、农机、配方施肥等都“下乡”了,生物农药也应该“下乡”,通过政策推动,形成一种氛围,推进农业安全生产。武汉康欣农业药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程显亮指出,企业之间、政企之间应加强联合攻关,突破产品自身短板,提高性价比,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绝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此外,为加速发展生物农药,提高我国农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关专家也为此开出了“良方”: 一是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识;二是建议国家和有关部门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以提高科研单位、企业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三是建议企业加强产品研发,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企业要坚持不断创新,努力解决生物农药研发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方面多下功夫; 四是企业要担负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五是建议强化执法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管理部门要加大农药管理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药监管水平,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 六是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平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