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东集团董事长刘敖根(右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林仙桂(右二)、开封市中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世平(左二)与当地农民在一起察看大蒜长势。
图2:观摩团成员在通许县鑫英农民专业合作社西瓜田实地观察西瓜秧苗成长情况。
2013年5月11日,江苏中东集团联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东“绿聚能”研发团队、中科院封丘实验基地、河南省开封市土肥站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河南省开封市部分县、乡开展了江苏中东集团“绿聚能”复合肥肥效实地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由江苏中东集团董事长刘敖根亲自带队,第一时间下到了田间地头实地观摩。通过对“绿聚能”复合肥基层经销商和使用“绿聚能”复合肥农民的多处调研,观摩团成员对中东集团复合肥肥效有了清晰的认识。实地调查还重点着力于“绿聚能”复合肥基层经销商的销售情况,要将基层经销商的销量做大、把他们的收入提高上来。用一句中东集团董事长刘敖根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想让农民发自内心地说,‘绿聚能’复合肥到底是不是好肥料。”
企业走下去,才能找到配肥之道
5月11日清晨,观摩团深入到了河南省开封市最基层的县、乡进行实地调查。一行人首先到达了中东“绿聚能”复合肥阳固专卖店。专卖店经理李合适提起“绿聚能”复合肥赞不绝口。他对观摩团一行人说,目前周边使用“绿聚能”复合肥的农民人数很多,在当今肥料市场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他自己的经销店在今年能有乐观的销售量实属不易。
随后,观摩团一行人又来到了杞县柿元乡陈寨专卖店,看着中东集团奖励给这家经销店的玉米播种机,专卖店经理夏保红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刘敖根董事长鼓励他说,以后经营中东“绿聚能”复合肥的过程中,经营出去得越多,给他的奖励越大。夏保红对观摩团一行人介绍说,附近很多种植大蒜的农民使用了“绿聚能”复合肥之后,作物的长势喜人,刘敖根当即决定带人下到田地里去一看究竟。
在杞县柿元乡毛楼村的一片大蒜田中,南北相隔的两块地分别种植着施用了“绿聚能”复合肥的大蒜和没有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大蒜。在强烈的阳光下,这两片大蒜粗略地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当科研人员在两片地里随机挖出两株大蒜苗后,记者不禁暗自惊讶。原来,使用了“绿聚能”复合肥的蒜头比没有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蒜头大出了50%还有余。记者用尺子粗略地测量了一下,没有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蒜头,其直径大概在4厘米左右,而施用了“绿聚能”复合肥的蒜头,其直径在7厘米以上。后来记者仔细观看两边不同的蒜株,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使用了“绿聚能”复合肥的蒜株比较挺拔,茎干粗壮,叶片颜色微微发黑,而没有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蒜株则没有这样的特征。
在田间地头里,记者采访到了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蒜田主人——蒜农王景明。记者问她中东“绿聚能”复合肥究竟好不好,她顺口说出:“好啊!”记者继续问她今年收成好的原因时,她更加直接地告诉记者:“选了好牌子的化肥啊。”极其简单朴实的言语最直接地反映了用肥农民对于“绿聚能”复合肥的信任和喜爱。
接着,观摩团一行又来到了柿元乡三里窑村的大蒜田,记者再次看到了和蒜农王景明田里相同的情形,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蒜苗长势确实比施用一般复合肥的好得多。
下午,观摩团一行人又来到了通许县鑫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观摩,这里的两块实验田正在进行西瓜种植的对比实验,其中一块地施用其他品牌的复合肥种植,另外一块地施用“绿聚能”复合肥进行种植。记者观察到,施用了“绿聚能”复合肥的西瓜秧苗叶片向外扩张,叶片颜色微微发黑,而没有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西瓜秧苗则是一般的长势,有些植株的叶脉都能明显地看出。看到如此鲜明的对比,刘敖根喜上眉梢,他当场表示,施用中东“绿聚能”复合肥结出的西瓜,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就叫“绿聚能西瓜”。伴着大家爽朗的笑声,在现场轻松的氛围里,观摩团结束了一天的现场观摩活动。
好产品带来好销量
本次观摩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开封中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世平向记者介绍了他与中东“绿聚能”复合肥结下的不解之缘。原来,老赵接触化肥销售行业已经有8年多的时间了,他的公司以前经营常规复合肥,而现在之所以专门选择“绿聚能”复合肥,是因为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用肥农民的需要。老赵接着对记者介绍说,开封地区的每一个县都是用肥大县,田地施肥量一般都在每亩100公斤,外加一部分有机肥。仅以他自己的公司为例,过去他的公司经营5个品牌的复合肥,从去年开始他放弃了4个品牌,只留“绿聚能”。从去年单独销售“绿聚能”复合肥以来,公司的口碑一直不错。老赵还告诉记者,他们以前曾经用大蒜做过对比实验,用“绿聚能”复合肥含量15-10-15同其他品牌复合肥含量17-17-17对比,经过测产后发现,低含量的“绿聚能”复合肥超过高含量肥料产量5%。今年以来,施用“绿聚能”复合肥的农民平均增产16%左右,农民每亩地多投入了1700元左右,换来的增收却是2万到2万8千元。
谈起“绿聚能”复合肥的推广问题,赵世平告诉记者,由于“绿聚能”复合肥比一般的复合肥每袋贵20到30元,很多农民最初是不接受这个产品的。无奈之下,老赵推出了先试用、后交钱策略,他还向农民承诺,如果施用“绿聚能”复合肥后产量不如其他品牌的复合肥,他负责将相差的产量补偿给农民。这一举措实行后,很多农民感觉到选择“绿聚能”复合肥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是换来的是全面的增产增收。不少农户向老赵反映,施用了“绿聚能”复合肥的花生亩产525公斤,而普通复合肥的产量在300公斤左右,平均每亩增收了2000元左右。老赵还对记者说,现在销售“绿聚能”复合肥基本上没有利润可言,因为公司将资金回笼后都用于新产品的推广上,另外就是企业对农民进行不定期的培训,通过宣传、电影、样板田操作等方式教会农民用肥、完善售后服务。老赵还说,搞好一场观摩会,可以带动一个县的化肥销售,他最近要组织种植大户进行观摩,彻底地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最后,赵世平向记者说,今年开封地区“绿聚能”复合肥单县销量预计5000吨以上,下一步公司将在通许县、尉氏县、兰考县、杞县、开封县5地中央的陈留地区形成产品基地,力争创造单县销售过万吨的业绩。
刘敖根看好差异化市场
作为江苏中东集团的“掌门人”,中东集团董事长刘敖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信心十足。他对记者说,目前化肥领域产能过剩,加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就要求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有创新理念、创新思想,树立起高产、增收、优质、生态、环保理念。在当下,中东集团正在致力于提高化肥利用率,使农民投入与产出要成正比,还要提高化肥的性价比,从而达到减少化肥用量并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切实使农民用肥后得到增产。
谈到企业的创新发展时,刘敖根介绍说,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化肥生产企业创新艰难,产品推广艰难,但是中东集团正在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推出新产品。新产品价位要与农民的高产增收挂钩,争取经济作物的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10,粮食作物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5以上。
说起市场方面,刘敖根说,目前化肥市场依然很大,各家企业的市场前景依然看好。中东集团要打造高科技、差异化产品,产品向高端看齐,而用户向中端、低端看齐。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绿聚能”复合肥实际施用效果超过进口肥料,而中东集团正着力进行全国推广战略,使广大农民了解新产品,会用新产品,与此同时打造“长效肥”概念,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最后,刘敖根总结道,按照现在中东集团的发展趋势,企业在未来3-5年时间里依然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