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从抽穗到蜡熟,正值“小暑南风十八朝”的高温季节。在此期间,35℃ 以上的高温连续出现,对早稻尤其是杂交早稻高产极为不利。如果此时再遇上空气干燥,则对早稻生产的影响就会更大。
高温热害对产量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早稻抽穗前后各10天对温度敏感,日平均温度达35 ℃以上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孕穗期如遇35℃度以上持续高温,水稻根系早衰,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叶片功能下降,会造成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以上高温,会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据观察,结实率下降最明显是在开花后6-10天内遇到高温热害天气;千粒重减少最多是在开花后11-15天内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早稻灌浆结实期遇高温热害,会使碳水化合物(光合产物)过早减弱或停止运转到穗部谷粒中,缩短灌浆期,从而导致千粒重下降,不实粒增多。高温的强度、持续时间长短及昼夜温差大小等,都对早稻空秕率有直接影响。
为了减轻和避免高温热害对早稻的损失,除选用耐高温品种、调整播插期,使早稻对高温伤害的敏感阶段避过高温天气外,在高温将临或到来时,还可采用一些有效的防御措施,尽量减少其危害。
一是增施肥料。通过肥料施用,控制早稻的长势长相,改善孕穗期和始穗期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可减轻高温危害。对后劲不足的禾苗,在最后一片叶全展时,每亩可追施尿素2-2.5公斤或草木灰200-250公斤。在始穗至齐穗期间用尿素、过磷酸钙兑水叶面喷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二是日灌夜排。早稻后期要浅水勤灌,日灌夜排,适时落干,防止断水过早,以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根系健壮,提高抗高温能力。对泥烂和长势好的田块,可于上午11时前灌水,到下午2-3时排水,以调节中午前后高温时的温湿度。据测定,灌水稻田穗部温度降低1-2℃。日灌夜排可增大日夜温差,效果更好,据测定,日夜温差如增加1℃,千粒重可增加0.5-1克。三是喷灌。即喷水降温,能明显降低温度,且叶面喷清水降温速度快。据试验,气温35℃ 时,喷水10分钟后,叶面温度降低1.3℃。每天上午10时,下午2时,各喷清水1次,每亩用硫酸锌0.1公斤、或磷酸二氢钾0.1公斤,兑水75公斤喷施早稻叶面;或在高温出现前喷洒50ppm的维生素C,或0.3%过磷酸钙溶液,既有利于降温增湿,又能补充水分和营养,都有减轻高温热害的作用。
(李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