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2013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国内农资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此次会议。
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何启环在会上介绍了广东省供销社近期的运营情况,他表示:广东省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以及各方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此次会长会议,选在农资流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时刻召开,十分及时并且非常必要。相信在参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这次会议将对加快构建新型农资流通体系、指导农资流通行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组织了国内主要化肥生产流通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就《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的修订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据悉,化肥淡储管理办法自2005年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化肥淡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化肥市场管理和价格监管的放开,现有办法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修改完善。在前期多次调研、座谈,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财政部经建司完成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一步,将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办法》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尽早发布实施。
中国化肥价格指数家族再添新成员
此次会议期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发布了我国农资行业首个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CKPI)。首期中国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为2519.28点,该指数是以2008-2010年3年的全国氯化钾批发价格平均数为基期,基期为3290.59点。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我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化肥市场发育不断成熟,无论是政府政策制定还是企业经营决策都迫切需要一系列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国内化肥市场价格水平的指标。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作为全国性的农资行业社团组织,自觉担当起这一责任,将中国化肥价格指数的构建作为协会“十二五”发展中的头等大事。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推出中国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是希望它能够同此前协会推出的中国尿素批发价格指数和中国磷酸二铵批发价格指数一起,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化肥市场价格变化幅度和趋势,为政府相关部门宏观决策、化肥生产企业安排生产、流通企业规划经营提供更多参考信息,也为广大农民了解化肥市场提供更多的途径。
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是通过中国化肥价格指数信息系统,收集我国氯化钾主要经营企业的氯化钾批发价格数据为基础,经综合计算得出的数值。该指数充分考虑了钾肥国产、海运进口和陆运进口等钾肥来源渠道的不同、不同样本报送单位的销售能力和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同以及钾肥销售季节性因素等对氯化钾主流批发价格的不同影响。跟中国尿素批发价格指数和中国磷酸二铵批发价格指数一样,中国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仍将采取每周调查一次,次周周一发布的形式。
杨建平表示,下一阶段,协会将努力推出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为行业发展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贡献。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付炳其表示,非常高兴能够见证中国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的首发。他指出,尿素批发价格指数和磷酸二铵批发价格指数发布以后,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行业以及企业领导判断市场形势和相关部门确定市场调控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实践工作中也有切身的体会,在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的网站上还原文引用了价格指数的内容,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各界对指数的重视,让化肥价格指数在国家整个价格指数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希望化肥价格指数在我国农资流通市场上发挥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他还特别提到,国内目前有许多相关的价格指数,如钢铁、煤炭、铁矿石、石油等指数,但在整个农资行业中影响力最大的当首推协会此前推出的尿素批发价格指数。尿素批发价格指数对尿素市场价格的波动及供需变化情况,都有及时反映,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动趋势。
厂商合作诚信体系建设驱赶农资“雾霾”
针对国内化肥产业产能过剩的严峻局势,特别是近些年市场操作风险的陡增,厂商合作诚信体系建设成为代表热议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吴君杨指出,流通企业在紧缺的年代是卖方市场,但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企业应该抓住市场机遇,走好自己的路。在当下,流通企业更加需要创造平等、信誉更好的市场环境,这是大家所共同期盼的。为此,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必须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大市场环境所要求的。
中华合作时报社编委、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孙立新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分析了诚信体系建设的意义,他形象地比喻:最近全国很多城市有雾霾天气,而农资产业也迎来“雾霾时代”,城市雾霾是由于尾气排放过多形成,而农资“雾霾”当主要归结为产能过剩。在“雾霾”严重的行业背景中,农资流通企业才有机会,对产销双方进行健康和谐关系的调整。行业实现了从短缺到过剩,也要实现从博弈到共赢,这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农资传媒将协助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为营造健康的经营生态环境做贡献。
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张永埔认为,化肥市场诚信危机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是流通和生产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特别是流通企业需要防控风险、化解危机,建议要从国家层面着手,通过淡储和出口政策等有效调控,化解危机。
代表们达成共识,诚信危机的根源在于产能严重过剩,而作为上市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永东反映当前的现状:过剩的问题是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但生产企业越是困难,反而越是拼命生产,因此产量很难降下去。而在国外,则实行产量控制,实现自我保护。鉴于农资供应的特殊性,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不讲明规则,只讲潜规则。”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立新对此现象建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要联合其他协会,与愿意接受规则的厂家联合,同时发挥媒体的作用,共同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上海市农资公司总经理戴立根也建议:第一,解决供求关系需要严格控制产能。当前农资行业无限膨胀的产能导致了严重过剩,现在是在走“吃子孙饭、杀鸡取卵”的老路。资源过度开发不利于长远发展,必须解决好供求关系。第二,调结构。结构性的调整既要调整产业结构,也要调整产品结构。比如如何实现氮磷钾元素优化组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效果最优化。
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志浩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讲,行业要健康发展,就应该早点洗牌,淘汰落后企业,未来才可能达到一个稳定。在这其中可能20%-30%的企业要被淘汰掉,留下的企业才有机会做大做强。而当前国家很多政策一方面在扶持企业,另一方面又在制约发展,这是个怪圈。他建议:发挥流通协会的作用,加强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通过沟通协调,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各退一步,共赢发展。他建议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下,对下半年的淡储进行联合招标。秉着工商合作的诚意,未来工商合作联盟可以慢慢做起来。此外, 他提出,作为流通企业,自身要加强发展,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转型适应规模农业的发展要求,譬如做农业产业化项目,希望国家政策能在这方面给予扶持。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义作为生产企业代表也发表了看法。他表示,面对产能过剩这个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生产企业所思考的转型是如何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如何加强与流通环节合作,来不断优化渠道、强化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危机,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