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精英话题


Freda Gordon
Mike Nash
刘长峰
杜东海

  国际硫磺进口国重新洗牌 贸易量略有调整

  □ 英国阿格斯FMB公司硫磺分析师  Freda Gordon

  硫磺是很多肥料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硫磺对国际肥料生产的相关作用,使得硫磺价格和需求程度成为国际肥料价格的指向标。粗略估计,2012年中国磷肥出口量占到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21.8%,硫磺进口量占到国际硫磺贸易量的38%。可见中国磷肥出口和硫磺进口对世界磷肥市场影响之大。

  硫磺的需求正在逐年上涨。2013年的硫磺需求量将达到550万吨。据预测,未来的需求量还将持续上涨。数据显示,2012年北美硫磺生产量为1450万吨左右,其中美国为800万吨,加拿大为620万吨。2013年北美的产量与2012年相比将略有上涨。另外,亚洲、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地区的产量在2013年略有增长。

  全球硫磺市场中,用来生产工业硫酸的硫磺占45%,其中,用于肥料生产的占60%以上。从肥料的生产工艺上来说,硫酸与磷矿合成磷酸。磷酸、硫酸是磷肥、复合肥生产的重要原料。所以硫磺价格、需求等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全球肥料需求、价格变化,硫磺与肥料生产持高度的相关关系。

  硫磺作为原料导向型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石油、煤炭或天然气。2012年全球由石油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硫磺为2400万吨,主要生产地区为中国、印度、西班牙、英国。以天然气、煤炭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硫磺为2700万吨,主要生产地区为中国、卡塔尔、沙特。预测表明,2013年,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地方转向北美,而以天然气、煤炭为原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中国等地区。

  目前全球硫磺出口国为俄罗斯、北美、中东地区、日本、韩国;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摩洛哥、印度、巴西。全球最大的硫磺出口国为加拿大,2012年出口量约为600万吨,其次是俄罗斯,为470万吨左右。最大的进口国是中国,2012年进口量为1000万吨,中国进口的硫磺其中74%是用来磷肥的生产。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中国进口硫磺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国内磷肥产能扩张、全球磷肥需求强劲有关。除中国外,摩洛哥也是全球主要的硫磺进口国之一,近期,随着摩洛哥的需求量下降,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量有所下降。2012年,摩洛哥硫磺进口量由640万吨下降到300万吨,巴西由2012年210万吨下降至190万吨,印度相对稳定,在180万吨左右。

  展望未来硫磺市场,2013年的硫磺市场整体供大于求,主要进口国摩洛哥、中国的需求量将影响整个国际市场的走势。2013年全球硫磺供应量保持稳定,但是需求量的下降导致市场不会很火热。另外,生产原料的调整也将会导致硫磺市场后市以震荡调整为主。

  全球磷肥贸易面临新挑战 中国影响力提升

  □ 英国阿格斯FMB公司磷肥分析师  Mike Nash

  国际磷肥主要生产国为中国、美国、俄罗斯、中东国家和澳大利亚。主要的磷肥进口国为印度、东南亚和巴西等南美洲地区。根据数据显示,2001-2011年间全球磷肥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需求量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印度2001年磷酸二铵的需求量为90万吨,2011年增长至690万吨。全球磷酸二铵需求量由2001年的1250万吨增长至2011年1430万吨。全球磷肥生产地区中,中东地区由于占据了地理和资源优势,生产的肥料就近运输,减少成本,需求量有所上升,如约旦、沙特等。俄罗斯也是磷肥主要生产国,但是由于铁路等运输问题,2012年出口量有所下降。中国在2007年前磷肥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2007年后,实现满足自身需求后出口磷肥。2012年,中国磷肥出口量为400万吨左右。

  2001-2011年间,除了需求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外,主要出口国和出口地区也发生重大变化。调查研究显示,亚洲是全球磷酸二铵需求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拉丁美洲。亚洲地区主要的二铵进口国为印度,印度的磷肥需求量,将会影响到全球磷肥的出口量。IFA数据表明,印度二铵的进口在十年间增长了近600万吨,2011年达到了690万吨。但是2012年,印度磷酸二铵市场需求有所下降,至600万吨左右。其主要原因一是印度国内二铵还有不少库存,二是由于印度政府的肥料补贴政策调整,对于其它肥料的应用较多,磷肥需求量小幅下滑。

  印度是农业大国,本国肥料的生产量很少,大部分要靠进口。在印度的主要磷肥进口国中,中国所占的份额由2011年的35%增长至2012年的40%,美国所占份额由30%下降到21%,沙特阿拉伯由5%上升至16%。根据以上的分析,印度肥料的进口还是就近为主,中国目前是其最大的进口国,所以印度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出口。

  美国既是一铵的进口国又是出口国。从2011年起,随着在印度的份额逐渐减少,美国逐渐转向国内市场。同时,美国也是拉丁美洲的主要出口国,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出口量在近几年稳步增长。美国积极与各国生产商合作,不断开发新的生产基地。

  对于今年的国际磷肥市场,印度市场进口量目前不好确定,由于印度政府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印度国内库存较大的影响,今年的进口量或将有所下降。另外,中国依旧是目前最大的磷肥出口国,今年的出口量较去年持平,约450万-500万吨之间。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地区生产能力提升,未来市场广阔。

  中国氮肥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氮肥部总经理 刘长峰

  从原料看,煤炭方面,以前氮肥生产的原料是以无烟煤为主,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等地区。目前,通过对于加压气化粉煤的应用,使得很多生产厂家转移到新疆和内蒙古等粉煤产地。气头方面,由于受到民用和农用供应矛盾激增、气源供应受不稳定季节等因素影响,天然气价格上升、总产量下降趋势明显。因此氮肥原料倾向于煤炭供应。从成本看,近些年,尽管中国尿素产量上升,但是尿素生产成本也在大幅上升。2010-2012年,尿素生产总成本每吨增加210元。其中煤炭生产成本上升趋势不明显。剔除该因素,受电费和运费成本的影响,尿素每吨增加100元左右。3月份,政府调高运输价格,每千公里每吨增加了2倍。运价不断上涨,也标志着尿素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从技术上看,中国氮肥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加压气化粉煤装置在建与投入运营共102套,其中自主研发61套,国外引进41套,数量惊人。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合成氨产能6730万吨,氮肥企业393家,其中尿素装置大于50万吨的有57家,占全部产能比重的58%,大型集团化企业逐渐占据主流。消费总量温和递增,2012年中国氮肥总消费量5400万吨,其中工业消费增长迅速。中国氮肥出口量创新高,2012年底出口量达695万吨,占市场份额的17%,成为世界最大氮肥出口国,出口对象为印度、美国以及拉丁美洲一些主要进口国家。

  中国氮肥产业有3个基本特点。第一,原料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调整和技术进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第二,氮肥生产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由于是资源消耗型产业,国家不鼓励出口,出口量控制在总产量10% 以内。第三,经济增长,消费提升,中国尿素生产成本上涨。预计氮肥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工业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其次,对农民补贴将加大。再次,一些大型企业着手重组,新产品新技术将加大推广,市场需求增加。最后,政府鼓励低碳环保生产,环保将被重视。2010-2015年将进行第三波产业升级,但是产能过剩矛盾将继续加剧,“十二五”期间净增加产能700万吨。由此,中国氮肥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产业将向高效化、差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

  五国市场成为钾肥主要进口方

  □  加拿大钾肥公司中国市场部经理  杜东海

  加拿大钾肥公司未来的目标销售市场遍及全球,包括日趋成熟的北美市场以及不断增长的亚洲和南美市场。其中,中国已经成为公司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中国拥有超过14亿的总人口,而农业人口占到9亿,占总人口的64%。我们认为,中国钾肥的消费量是惊人的。收入的提高带动了肉类、水果和蔬菜的需求猛涨,这些与钾肥的施用情况息息相关。据了解,中国钾肥市场存在一些劣势,比如施用不足,会对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作物需求产生不利影响。预计2013年将提升至650万吨。

  巴西作为全球第二大钾肥进口国,去年共进口了770万吨钾肥。巴西已成为世界农业超级大国,而且巴西的农业生产依赖大量钾肥,预计巴西将继续增加钾肥进口量。

  印度总人口在12亿多,占有世界总人口的18%。然而印度只拥有世界耕地面积的11%,并且作物产量仅占美国同类作物的20%-25%。因此,印度更为均衡、更为高效地施用化肥将成为有限耕地高产的解决之道。截至去年,印度总进口钾盐量在270万吨。作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预计印度2013年进口总量将超过400万吨。

  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分别是钾肥第四、第五大进口国,去年进口总量分别在240万吨和150万吨。东南亚地区生产占世界产量约85%的棕榈油和40%的稻米。由于该地区耕地有限,全球对于棕榈油和稻米不断增长的需求,迫使农户施用更多的钾肥以提高产量。预计2013年两国进口总量将分别超过260万吨和170万吨。

  通过比对五个国家的钾肥进口状况,可以总结两点。一方面,钾肥的需求回归势头强劲,未来几大主要钾肥进口国将提高进口总量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大合同已经完成,农产品价格预计将顺势上扬,进一步刺激农户的用肥需求,支撑起钾肥的消费。加拿大钾肥公司也将继续支持推进钾肥贸易的发展。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