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多年前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听来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新闻的力量:那是二战刚结束,德国是一蹶不振还是又成为下一次大战的策源地?要回答这个大问题很不容易。于是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细节:记者在战后的废墟中看到一户人家,在向阳的窗台上用破瓶子精心养活了一朵小花。于是人们解读到了德国的再一次崛起与和平的选择。这则报道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未来发展的经典片段。尤其是经过几十年的沉淀,人们再回头印证当初的发现,会更加坚定这个逻辑判断。

  但当我反复咀嚼这个故事后,我发现它所建立的从一朵小花到和平,发展的逻辑其实是很不靠谱的。我近来一直在断断续续研读关于日本的著作,对比之下感到很困惑:日本民族对花花草草的热爱、痴爱远胜于以严谨著称的德意志民族。战后的日本也一定少不了养花弄草的细节,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类似于德国的结论呢?或者说欧洲的故事在东亚岛国不起作用了呢?只能说地缘的不同、民族的差异、文化的基因,使我们认识世界没有一个简单、通用的模式或者“童话母题”。

  这些年,我们对农业、农资的认识也始终在不断深化和探索中,不仅是农业发展的规律、农资行业发展的现状,就是一些一时一地一季的情况,有时都很难准确把握,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措施也就不能不存在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应该说,现在所处的信息化时代,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了更多、更科学、更快捷去搜集调查研究情况的办法和途径,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也前所未有。因此怎样利用好这些手段和工具,倒是成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比如网络的发达和渗透,使世界以一种“虫洞”的效果超时空连接在一起,加之人们对灾难、恐惧、“人咬狗”的天然亲近,我们在网络世界感知到的“世界感”越来越趋向负面信息。这也揭示了为什么社会经济越发展,人们越觉得不幸福的原因。

  今春以来,气候异常,东北雨雪成灾,西南旱情持续,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是需要深入实际去具体了解、制定对策的。正因如此,中国农资传媒派出了资深记者深入受灾地区,去做实地的采访调研,这是官员下基层考察、群众向上级反映所不能替代的。首先,记者是敏捷、敏感的职业“金丝雀”,能够传达最紧急的讯息;其次,记者具有的职业素养,使他们可以发现“那朵小花”,见微知著,给人们感性、亲切的认知;再其次,就是新时代赋予了记者新的“千里眼”、“顺风耳”,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描绘出真实的世界。最近我到河南信阳出差,乘坐高铁用四个多小时就完成了从北京到信阳的1000多公里行程。这条高铁新线路正好纵贯了华北和中原,真切地感到河南被称“中国厨房”的名不虚传。那么,东北的情况究竟怎样呢,要等实地考察的记者的报道了。所以,能见能思是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