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海南椒农盼解 “椒急” 之惑——
辣椒种植“热了”高端肥 高投入却遇“低回报”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由于辣椒价格比较低,来收购的客商又不多,许多农民不得不将尖椒丢弃于公路旁。

  近日,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主办、海南省植保站、海南省土肥站承办的“绿色农药及新型肥料科技下乡”活动在海南省琼海市举行。会上,应邀参会的当地辣椒种植大户既表现出对于“绿色农资”在种植过程中的关注和青睐,同时也就各自在农业生产中和销售遇到的问题向记者道出了“苦水”。

  “今年辣椒收购价格太低让椒农有些扛不住了,希望政府帮我们拓宽市场销路。”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社昌村的辣椒种植大户林新显得很焦急。他表示,今年2月,海南辣椒价格一度低迷,自己种植辣椒这么多年,像今年这样的行情很少遇到。 据了解,作为全国的 “菜篮子”,海南冬季瓜菜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今年春节前后,海南部分地区出现“菜贱伤农”现象,尤其是辣椒的田头收购价格大幅下降,一些辣椒种植户直喊亏本。针对当地菜贱伤农的情况,记者进行了相关走访。

  水溶肥赢得青睐, 椒农舍得投入

  何韦谚是海南省琼海市上埇镇明生农资店的老板,做了近6年农资生意的她对于近年来当地农资销售的体会可谓感触颇深。“当地以种植辣椒、菠萝、槟榔等经济作物为主,随着农产品销售价格一路飙升,农户在选用新型肥料、绿色农药的投入也在逐年提高。”何韦谚坦言,自己做的都是有质量、有品牌和服务好的大公司产品,只要保证效果即使价格高一点也能卖得出去。记者走进她的门店发现,除了经营传统的肥料、农药及农膜,时下市场上热销的高端新型肥料,例如水溶肥、缓控释肥、海藻肥等及生物农药均囊括其中。

  “这袋大包装西班牙产的水溶肥什么价?”记者问。“400多元一袋,小包装的200多元,还有国内的几个品牌也不错。”何韦谚说:“就拿水溶肥来打个比方,当地农户可以不用复合肥,但一定会用水溶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有收无收要大肥,收多收少要小肥。”水溶肥在海南农资市场受到关注不是偶然的。据当地农资经销商透露,当前农资市场上的水溶肥越来越好卖。琼海市上埇镇盛丰农资店老板余冠桦表示,当地一些专业种植大户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农资新产品接受能力很强,大家追求的都是一个农产品的品质,但是市场上一些同质化产品的出现也让这个市场竞争很激烈。今年当地出现的辣椒“菜贱伤农”现象也会对明年市场起到一定的影响。

  随行的琼海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伍书钦告诉记者,随着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塑盘育苗、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和全层施肥技术等不断在冬季瓜菜生产中得到应用。“下一步水溶肥市场监管重点将由打假治劣向促进放心农资供应和打假治劣并重转变,争取把质优价廉、肥效显著的肥料产品和科学施肥新技术、新成果推荐给广大农民。”伍书钦说。

  高投入未能高回报,产量过剩是祸首

  椒农舍得投入然而却没有得到高回报。谈到今年年初海南辣椒出现销售难的情况,有当地农产品收购商直言:今年海南辣椒价格低迷,除了天气的原因外,关键是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出现过剩,且品种老化。海南农民为什么纷纷种植辣椒?据调查,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种植辣椒都赚大钱,因而近年来海南辣椒种植面积增长快,且不少香蕉种植户也把蕉园改为椒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普通农户自家种植、采摘、销售的情况还好一点,基本不会亏本,甚至收成好还略有“盈余”。琼海市塔洋镇村民王大叔告诉记者,他们家今年种植了1.3亩尖椒,之前收购价才0.35-0.4元/斤。“这个价格太低了,差点都收不回本钱。”王大叔说,由于量不是很大,一般都是他和老伴自己采摘,然后运到镇上去销售。王大叔称:“由于是自己采摘,节约了工人成本,哪怕价格才0.35元/斤,我们也基本不赔,甚至还能赚个2000元左右。”

  而对于大量种植尖椒的承包户刘先生来说,尖椒的收购价让他伤透了心。“尖椒的收购价起码要每斤7毛左右,我才能基本保本,”刘先生无奈地表示,“现在每天请一个工人采摘的费用是80-100元,而尖椒收购价上不去,我每卖出去一斤就要赔3毛钱,但不卖的话,烂在地里也不是个事。只希望再撑撑,尖椒价格能够上去点。”

  建议控制种植面积,紧跟市场了解新需求

  “只有从控制种植面积、提早种植时间、更新品种、搭建产销对接信息平台等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菜贱伤农’事件的再度发生。”一位农产品收购商建议说。

  “冬种瓜菜结构不断优化,不是今年种什么赚钱明年就种什么,市场经济不是这样思维的。调整品种结构,一定要以市场调查、市场需求为基础。”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外地经销商也建议,在岛外一些省份种植瓜菜品种不断更新的趋势下,海南冬季瓜菜要想在市场中有优势,要尽快淘汰掉老化的品种,走优质化的路线,不能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口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部门或是合作社都应该走出去,了解岛外市场对冬季瓜菜的最新需求,来引导种植,比如海南可以相应种植些在东北市场很受认可的黄皮尖椒、螺旋椒,国内市场都认可的绿豇豆等。

  事实上,这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产品的价格调控措施,并就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自给率、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产销对接等做出了系统规定。但很显然,在具体执行中,农业部门还是更多地将重点放在蔬菜种植扩大面积等量化目标上,对流通体系改善、信息体系建设、产销对接等长效机制缺少必要的重视。

  就“菜贱”而言,显然在于菜农盲目种植、产销“肠梗阻”等方面,但归根结底,则源于市场信息不灵、预警和指导严重不足以及产销对接不力。因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宏观调控微观操作,“救火式”的被动调控,就只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而菜农更加频频遭遇“菜贱”的生存与发展困局。

  记者手记

  高收入高风险 农民对接市场需引导

  海南是冬季菜篮子、果盘子的生产基地,这对海南来说,意味着保供给和促增收任务同样艰巨。正因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海南农民敢于在农资投入成本上下足功夫。水溶肥、缓控释肥、有机肥、生物农药……这些价位和质量都相对较高的高端肥和绿色农药更容易在当地市场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

  近年来,海南频陷“菜贱伤农”困局,说到底,还是因为菜农始终掌握不了市场的主动权:农民无计划种植,菜价一旦上涨,菜农赚到甜头便盲目地扩大种植面积,因而导致市场供给过剩,由此出现菜价狂跌。菜价肆意上涨和下调让苦苦经营种植的海南菜农们焦虑不已,更让对高端肥抱有热情的菜农们心里产生了疑问。一方面,通过高端肥能种植出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另一方面,由于遭遇菜价下跌的刺激,投入和产出产生较大差距,势必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必须承认,市场始终是公平的,不遵循市场定下的规矩,就难免要受到深刻的教育。辣椒等经济作物附加值高,农民注重产量,更注重其品质,因而在经济作物上舍得投入,然而,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可观,相对来说,其市场风险也就大,因而如何保障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是确保农民种植积极性的关键。为此,有关涉农部门要想破解“菜贱伤农”,当务之急就是掌握农产品市场主动权,要以信息化为牵引、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这对推动海南农业健康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