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农民施用商品化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大力发展有机肥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化肥的增产作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说:“化肥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我们非常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这对保持土壤肥力、粮食稳产高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可见,有机无机相结合无疑是科学施肥的一个方向。
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是我国农业的客观需要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曾经说过:有机-无机复混肥是肥料发展的大方向。这不是为了鼓吹有机-无机复混肥而故作惊人之语,事实上,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是我国农业的客观需要。
以东北的黑土地为例,黑龙江的土壤有机质已从开垦前的8%~10%下降到如今的1%~2%,甚至更低。那么施用有机肥是补充有机质的最好方法。道理都明白,但为什么实施起来就变得困难了?在补施有机肥的过程中,一些制约因素长期难以得到改变。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家肥生产在农村已经停滞,但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记者在农村走访时曾经进行过调查,据一位农村的掏粪工人讲,如今农村的人畜粪便处理方式十分粗放,要么直接倒入村边的河沟,要么不经腐熟直接灌到农田里。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养地”的作用,而且还会污染土壤,引发病虫害,从而使农药滥用。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基本农技知识的缺失使提高土壤有机质变得困难。其次是老生常谈的老问题,农民务工人数增多,不愿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在土地上,因此靠他们来“养地”也有不现实的成分。第三,正如周健民所说,“我国不可能用有机肥解决所有问题,或者完全提倡有机农业是不可能的事。”化肥的增产作用仍然最为明显、直观,而有机肥是长效肥料,养地效果需要2-3年时间效果才会显现,而它的速效养分并不能满足当季作物的营养需要。正因如此,农民才会对化肥产生依赖,而推广有机肥也就比较困难。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要想“养地”必须在不增加劳动力、不减产的范畴内想办法,而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则是最为理想的方式。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不仅为土壤提供了满足当季作物营养需要的速效养分,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基础地力。据沈其荣的研究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增产效果与大化肥差不多,可以避免仅用有机肥产量低的局限。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物化的方式解决了农民农技知识缺乏以及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方面,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是一条可操作性的道路。
有机-无机复混肥既增产又养地
由于认识到了有机-无机复混肥产业的广阔前景,近几年来,该产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据山东华粮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周华介绍:“我们指导农民施用有机-无机肥是遵循价格换算的原则,即花同样多的钱的前提下,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农作物的产量不低于用大化肥时的产量,而且农作物的品质还会得到改善。”他举例说,在大蒜上,如果每亩用4袋按国标生产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大蒜的产量保持稳定,同时优质蒜的比例能达到70%左右。有机-无机复混肥既可增产又可养地,但周华说:“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效用发挥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它更多的像中西药结合,需要长期坚持,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同时达到改善土壤基础地力的作用。农民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仅仅是刚刚开始,它的优势不可能在施用一次两次后就有明显的作用,还需要有关涉农部门加以引导。”
有关专家提出,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长效与速效结合的肥料,并使化肥的底施和肥料的一次性投入成为可能。在生产上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时要注意下列原则:
其一,中低产田宜选择含氮较高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其二,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时,要增加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投入数量,或每亩增施10~15公斤尿素配合施入。
其三,有追肥习惯的区域,在使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后,在作物生长旺期追施一定数量的速效氮肥。
其四,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由于问世较短,使用技术与方法在各地不尽相同,新区用户应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咨询联系,确定在当地最佳施肥方法与施肥剂量。
其五,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用量一般以100公斤为宜,各地应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作物种类制定相应的施肥剂量。
生物有机-无机肥:产品升级更高效
作为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升级产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备受生产企业与专家的青睐。记者就该产品的发展情况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康时,他表示,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发展方向更多地要向功能型肥料发展,即发展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据了解,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特点是含有功能菌、氮磷钾养分和有机载体组成,可以平衡肥料的速效与长效供给需求,以达到“化肥速效、有机肥长效、微生物肥料促效与转化”的综合效果。应该说,生物有机-无机肥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更为高效。
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科学施肥,土壤问题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某种技术或某种肥料就可以解决的。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也是如此,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其功效,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采取立体的施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养地的同时,保证粮食产量。
知识链接
正确认识有机-无机复混肥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养分含量不会太高:目前,大多数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有机物质含量限制了无机化学肥料在肥料中的比例,为提高复混肥料中的无机养分,配比中大多采用高含量的化肥,如磷铵、氯化钾、硫酸钾、尿素等。而有机物质最大的作用是对无机物质的吸附,有机物质是分散的多孔体,会吸附大部分的化学养分。施入土壤后,部分化肥经水溶解供作物吸收,余下的由有机物质吸附,而后在作物生长期间不断地供作物生长吸收,对化肥的供应强度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从而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许多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肥效都表现出10%左右的增产效果。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与等养分氮磷钾无机复混肥料相比优势明显:有机-无机复混肥料除含无机养分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物质、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通过有机物质大分子化合物的吸附与代换原理,将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吸附起来,使之在作物生长期内缓慢释放,从而使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既有无机肥的速效性又有有机肥的长效性,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了化肥底施可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也对覆盖农业,耕作改制与机械化作业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供肥特点,肥料利用率大大提高。一般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较同养分氮磷钾复混肥的利用率提高20 %以上,这也意味着与无机复混肥料相比,同等氮磷钾养分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使用上效果更优。(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王永泉提供)
记者手记:
推广关键:厂商要科学引导农民施用
近年来,有机-无机复混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快速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些隐忧。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肥料行业的发展环境就是跟风,一旦觉得某种肥料有市场,那么各个厂家就会跟进,产业会迅速扩大,有机-无机复混肥产业正是这样。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间,是我国有机-无机复混肥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2010年以来,产业发展又面临瓶颈。
据周华介绍,产业发展之所以遭遇瓶颈,是因为少数有机-无机肥企业坏了行业的名声。在周华的理念里,有机-无机肥确实是好东西,但是不能神话它,而是要让农民科学地认识它。一些厂家为了多卖肥,进行虚假宣传,没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帮助农民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反而淹没了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核心优势,使得农民对有机-无机复混肥失去了信心。目前该产业已经暴露出整体滑坡的势头。以华粮为例,有机-无机复混肥往年春季的销量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今年的销量与去年同期有明显的差距,反而是氮磷钾含量在35%以上的大化肥的销量在提升。
同样,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也存在功能过于夸大的现象,比如活化养分,这和肥料添加的菌种有关,特定的菌种确实可以把土壤中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的磷钾进行分解转化,但是并不是一种菌就可以打天下。
对生产厂家而言,不应该急功近利、虚假宣传,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误导农民;对农民而言,即使在施用一次有机-无机肥后,并没有大的增产效果,也不应该对该产品失去信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生产厂家与农民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厂家本着科学的态度去指导农民用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验证肥料的优劣,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有机-无机复混肥的良性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