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3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春日旧事

安徽铜陵化工集团公司 吴福堂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对身处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人来说,这样的景象,现在一般只有在古人的诗句里才能读到了。如果不是桌上台历的提醒,整天抱着电脑浑浑噩噩的我,真的不会感觉到,春天来了。

  春相似,景不同。春天回来了,而我孩提时代的一些春日旧事,却已凝结成了几个关键词,只能贮留在记忆的内存里,再也不能激活。

  记忆中的春天,是随着春潮一起游来的刀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笔下描绘的,正是我记忆中的江南三月春景。河豚在当时不算稀罕物,但因为有剧毒,菜市场是禁卖的。胆大且会烹饪的贪食者,便偷偷跑到江边,直接从渔民手里购来解馋。春江水暖时,与河豚一道跃上来的,还有鲥鱼、刀鱼等等。鲥鱼是天生的贵族,非寻常百姓可以问津。母亲最爱买的是江里的刀鱼。因为它是时令性的,只在春天渔汛来的时候才有,故我们这一带,管它又叫“季刀鱼”。街面上的这种鱼,一般都用柳条串起来,一串一串卖的。母亲不舍得买大的,拎回家的都是一尺以下的居多。江鱼有个特点,凡味道鲜美者,刺也就比较细,吃起来特麻烦。为防止我们小孩子吃鱼卡喉咙,母亲就将它切成段,用面粉拖过以后油炸了,这样便可以囫囵吞了。

  但我还是偏爱红烧刀鱼的鲜美。虽然吃起来要冒点风险。尤其是小时候,刀鱼的汤与白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味道,至今让我念念不忘。有刀鱼佐餐,我的饭量都会比平时增加一倍以上。三下五除二,三四碗饭就下肚了。有一句民谚:一舱鱼毁了一仓稻。意思就是说,刀鱼太好吃、太下饭了,能让人胃口大开,打来一舱鱼,就要多耗费一粮仓的粮食。

  随着长江污染的日趋严重,现在野生的刀鱼渐渐很难打到了。前些天看报纸上说,今年的刀鱼,在一些高档酒店已卖到万元一斤。刀鱼不再是灰姑娘,而我却始终没有成为王子。我和它已越走越远。

  记忆中的春天,是可以背在书包里,跟我一起上学的春蚕。如果春蚕也可以算宠物,我养宠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了。当时,孩子们都时兴养蚕。冰雪还没全部消融,我们就急不可耐地从养蚕的人家要来蚕种。它是附在纸上的,一粒粒,比芝麻还小。为了能让蚕宝宝早点出来,我们把蚕种裹上棉花,天天贴身带着,放在怀里孵。刚出来的小蚕,是黑色的,微躯如尘。眼神不好的,还真不容易看见它。蚕最喜桑叶,其次是柞树叶。但这两种树家门口很少见。我们只好星期天不上课时,相约走很远的路,到附近农村去采摘。在桑叶和柞叶都接不上顿的时候,也可以用莴苣叶代替。虽然这种叶子蚕宝宝不是太爱吃,但也总比饿肚子强。

  蚕作为“宠物”,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携带。为了上学时也能看到蚕宝宝的生活情况,我们纷纷找来废弃的药针盒,在上面戳几个透气孔,然后把蚕放里面,添一点它爱吃的树叶,再给它铺一纸当“屎尿布”,这样就可以背着上学了。书包里有了这样一些小生灵,我们这些毛手毛脚的男孩,也变得细心温柔起来。说话不敢大声,怕把它吓着;走路不敢急跑,也生怕把蚕宝宝颠着。上课时,我们经常用课本挡住老师的视线,悄悄地在课桌里逗蚕宝宝玩。

  我们养的蚕,很少能结茧化蛹,修成正果。可见,爱是要讲究要领的,仅有真挚是远远不够的。有蚕陪伴,我童年的春天是快乐的,令人回味的。然而,对蚕而言,春天落户在我们这帮毛孩子家里,或许就是它大大的不幸了。

  记忆中的春天,是挂在胸前的大蒜“项链”。春天在伴随着鸟语花香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病菌活跃。那时的医疗防疫条件差,不像现在的孩子,出生之后,今天打这个针,明天吃那个药。印象中,除了种牛痘、吃宝塔糖打蛔虫外,就很少有什么防疫措施了。家长为了防止小孩子春天染上传染病,不知在哪学的一个土方子,把大蒜的叶子切去,杆部用一根线穿起来,像项链一样,套在孩子的脖上。有它的护佑,仿佛各种传染病就不敢近身了。用这种方法抵御传染病侵袭,到底有多大效果,我不得而知。但父母希望孩子远离疾病、健康成长的愿望却是殷切而不容置疑的。我在想,现在如果谁家的孩子,脖上还挂着一根大蒜秆作的“项链”当护身符,那样子一定很滑稽吧。

  春天回来了,很多我儿时快乐的旧事旧景,永不再现。而一些新的春景春事却应运而生。对儿子来说,他现在的春天,是广场上的风筝,是风景区的登山缆车,是游乐场的卡丁车……我记忆中的风景,他没有;而他领略到的春天,我孩提时也根本无法想像。

  有一些事情,离开就离开了。这没什么好感慨的。毕竟,春天不是感伤的季节。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