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好肥料能增产更保护环境
透视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补贴高效缓释肥的背后
《中国农资》记者 吴 江

会场
姬兰柱
石元亮
卢宗云
解永军
张汉卿
陈 勇
李保泉
王敏欣
查炎华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的阶段性布局和部署。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不仅明确了“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等补贴方向,同时,更指明了“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等具体补贴产品。

  “一号文件”的出台背景凸显出农业增产和生态压力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农业氮排放不断增加的今天,肥料是否仅承担增产重任?

  日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会”,就稳定性肥料这一高效缓释肥代表性产品之一,如何在面临机遇期重新定位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处长孙永溪、中科院资环局生态与环境处处长周桔出席会议。沈阳生态所副所长、书记姬兰柱,副所长武志杰以及石元亮博士、卢宗云研究员参加了会议。

  政策补贴背后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高效缓释肥料”补贴背后,农业生产中的环境和生态压力问题逐渐凸显。在解读政策背景时,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指出:“当前,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大意,粮食产量就可能掉下来,农业基础就可能动摇。”

  日前,“两会”代表委员、中科院院士武维华指出: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却耗掉了全球化肥产量的1/3,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他建议按照供需关系生产化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这一观点为肥料未来发展提出严峻课题,肥料是否只承担着农业增产的重任?这一学术观点,为今后包括稳定性肥料在内的高效、长效缓释肥料,打开新的作为空间。

  我国耕地减少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羁绊,“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有赖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化肥合理施用。”这是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石元亮博士为代表的一批土肥工作者致力于种研的初衷。但是,在涉及中国命脉的粮食与环境和谐发展之间、在解决生存问题和生态农业之间,还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进入2013年,雾霾天气增多,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一步步提高,但是农业氮排放同样不可小觑。石元亮曾经用一组数字指明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氮肥利用率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将近20个百分点。我国每年氮素损失高达1300万吨,相当于损失了3200多万吨尿素。”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时撞击着科研人员的心灵。同时,资源浪费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更带来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高效缓释肥列入补贴范围,这一举措,无疑将农业增产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到同等高度。

  据悉,缓释肥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但是,人们对其产品优势并非清晰。目前我国是缓释肥种类比较多、品种最齐全的国家,大致分为聚合物类、高分子类、包膜类、肥包肥类、抑制剂类等品种。沈阳生态所从上世纪70年代自主研发,是我国使用抑制剂技术生产高效缓释肥的典型代表。由于国际上将长效缓释肥称为稳定性肥料,为此,沈阳生态所于2011年在国家行业标准颁布时,将他们开发的长效缓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这一国际通行名称实施“并轨”。

  目前,我国稳定性肥料的研究领先于国际上同类产品。所使用的复合型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一抑制剂作用时间短、不稳定的问题,可以在90-180天调控释放养分。此外,增加的磷活化剂使磷的有效时间得以延长,并能活化土壤中累积的磷。

  肥料不仅要增产

  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认为,任何产品都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科研机构要始终坚持应用牵引推动创新,把握创新产品的应用价值。“稳定性肥料不可能包打天下,衡量的标准正是农民体验的真正好肥料。”

  在此次常务理事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稳定性肥料作为高效、长效缓释肥的优良代表,不仅成本低、肥效好、促进农作物增产,同时具有“减少环境污染、能够改善农业和生态共同和谐发展关系”的显著优势。

  一项好技术最终的裁判是用户,好肥料的裁判是农民,好产品还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卢宗云告诉记者:“沈阳生态所研制的稳定性肥料最大优势在于定位大田作物,成本低,更接近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消费水平。好肥料能否可以让农民买得起、能否适应目前的生产模式很关键。玉米免追肥的诞生,是稳定性肥料技术改变玉米种植模式的一个有力例证。”

  黑龙江倍丰集团爱农复合肥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玉萍谈到肥料的“生命力”时认为,一个好肥料的生命力是农民赋予的,黑龙江倍丰集团的“倍丰2006”产品做了十年经久不衰,没有农民认可不行。她表示,未来将加大与沈阳生态所的合作力度,推广好产品、服务于农。

  江苏华昌化工战略发展部部长李昊锋认为,稳定性肥料作用目标是氮。氮肥主要的缺点是利用率低,造成能源、天然气浪费,农民钱白花、资源浪费、有效期短,而稳定性肥料可以很好地平衡农业增产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粮食和环境之间的和谐。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永军也认为,稳定性肥料对于氮的缓释作用,可以减少8%-20%的氮肥施用,“一号文件”针对高效缓释肥的补贴,可以促进稳定性肥料的健康发展。

  在云集了大型生产企业的会议上,大家取得共识:在当今粮食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稳定性肥料可以使粮食生产和环境发展不再是一个“矛盾体”,完全可以获得一种“双赢”。

  透视发展桎梏

  众人认为,中国粮食安全的紧迫性使众多企业在关注肥料增产的同时,忽略了对于空气排放的关注,同时市场缺乏政策引导。2013年“一号文件”将高效缓释肥纳入“国一号”明确补贴,无疑将引导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作为高效缓释肥一个门类的稳定性肥料市场也面临发展桎梏。石元亮提出,市场鱼龙混杂,“跟风”多、小厂炒概念的多,虚假宣传、造假、糊弄老百姓,也给正规厂家经营造成不良影响。其次,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认证长效缓释肥或者稳定性肥料,因而无法限制造假,造成监管也不到位,特别是稳定性肥料的检验、登记和防伪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汉卿认为,政策如何引导是发展的关键,稳定性肥料的登记应当逐渐合法、有序化。此外,从源头上打造一个权威标识,便于推广后的农民简单识别,杜绝市场可能出现的混乱。他还提出具体检验方法等方面的建议,为规范市场提供前提。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勇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检测问题是目前发展的“瓶颈”,应当研究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识别、杜绝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孳生。

  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查炎华提出,如何将肥料营销做得更细致一些,针对北方旱地和南方雨水多的不同区域特点进行推广,并非易事。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保泉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从2008年开始推广以来,市场发展速度尚比较缓慢,针对南方稻田推广力度不够,如何让国家重视起来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敏欣提出,“一号文件”明确针对高效缓释肥实施补贴,未来给中国农业、农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从哪里开始试点、补贴哪些环节值得关注。

  针对众多企业的建议,沈阳生态所负责人表示,将在标准、检测方法以及联盟标识、防伪等问题上着力开发稳定性肥料与终端推广、对接问题,让稳定性肥料真正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好肥料。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