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成本与配方成为药肥落地的阻碍
目前国内市场上存在的药肥产品,其中有一些产品市场推广做得还不错,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也存在有一些企业夸大阐述药肥功能、炒作概念、造假与投机的现象。据记者了解,以除草药肥为代表的药肥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已被广泛认可,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种植户来说,节约了不少的人工成本。但在应用推广方面也面临着不小的障碍,主要原因有:
一是应用有局限,质量不够优秀。目前已有的药肥产品均是面向水稻田的,目前还没有针对旱地作物的除草药肥产品,适用范围不广,普及面亦不大。此外,药肥产品的药用效果不够优秀,以除草药肥为例,对于一些常见的、非顽固杂草的防治效果还可以,但是对于大面积爆发的草害、顽固杂草却显得无能为力。
二是目前市场上药肥的价格偏高,致使性价比偏低。只使用药肥,平均一亩地就要花费30-35元左右,与传统的施肥和喷药相比,一亩地成本多出了10元左右。因此,除了能节省人工外,药肥没有特别能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对于一些种植面积少的普通农户来说,省出来的人工费用还抵不过增加的产品成本。
三是药肥产品对使用时间和方式有一定要求,与传统的农事操作有诸多不同之处。
四是目前所有除草药肥产品在形态上还是以颗粒剂为主,其他剂型的产品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五是缺少行业标准,市场管理混乱。我国药肥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行业标准,市场管理混乱,导致假货、次货横行,对市场造成了不小冲击,更是加剧了药肥市场的混乱度。
正是药肥的劣势与优势一样明显,使得有些专家对药肥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陈福良认为,药肥以粉剂或水剂的方式存在尚有可能,但根本无法以液剂的方式存在,使用范围明显狭隘。他还认为,药肥存在两大明显缺点,一是肥料和农药在使用时间上并不同步,施肥时不一定要喷药,喷药时并不需要施肥;二是农作物的种植都是肥料的用量比农药大很多,一亩地需要20斤左右的肥料,对农药的需求则可能只有200克,比例上的差距必然导致药肥功效不大。
从市场销售的情况看,目前市场上不同种类的药肥品种非常之多。周学才向记者抱怨说,作为茶叶生产企业,真正需要的药肥是杀虫剂与氮肥结合的水溶性药肥,早在2011年年底,他就在网上查找企业所在区域药肥销售的信息,然而由于他的需求量太大,一般的零售商满足不了企业需求,而大型批发商又没有这方面的业务,他的状态可以形容为“盼着药肥来,却始终不见影”,直到现在,周学才的茶园里还在使用单纯的养分肥料施肥,用普通杀虫剂进行除虫。
其实在不少经销商看来,药肥市场的前景也并不值得抱以太多期望,广东省新兴县新江农资服务部经理黎泽文认为,药肥的使用方法与农民的习惯有些格格不入。他介绍,以某品牌返青除草药肥为例,其使用方法是在插秧或抛秧7天后施用一次,每亩用量5-7公斤,施后保持3-5厘米的水层5-7天,这期间只能继续灌水而不能排水。而一般农民水稻施肥用有机肥、磷肥作为基肥,钾肥作为分蘖肥,采用多次匀施的方法。而在除草上,农民一般把稻田水排干了再喷药,药肥与农民传统的施肥与喷药习惯相去甚远,若运用不当,必然会提高成本。
在提到新禾丰对药肥推广思路上,肖艳说,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与技术需求差异巨大,通过药肥一体产品开发的角度解决植保与营养协同问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进行开发,如小麦“一喷三防”是我国药肥合二为一应用最广泛的实例,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混配喷雾,可起到杀虫、治病、抗干热风的综合作业效果,为此,新禾丰也推出了不同的防虫、防病、加强叶面营养、防干热风、促进灌浆等配方在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中,他们推广农药产品全蚀净、生物产品荧保素与营养产品禾丰钼、禾丰锰联合拌种的技术,将防病、增加根际有益微生物与补充微量元素营养有机结合,即达到防治全蚀病的作用,又起到提高小麦抗冻能力、增加分蘖以及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在部分蔬菜病毒病的防治中,使用硼锌钙等营养与抗病毒药剂直接混合应用,明显提高了病毒防治效果。
监管
扶持与制约并重才能快速走向成熟
目前,国内药肥工业尚不完善,加上我国各地土壤、栽培条件差异巨大,农业生产尚以分散经营为主,药肥合剂在产品稳定性、使用同步性及作物安全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虽然各地有很多药肥产品以及“药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但尚缺乏全国知名品牌,药肥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推广、调研等工作。2012年3月,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在京召开药肥混剂登记管理研讨会,也建议对药肥合剂要加强管理、慎重开发、严格产品质量、确保效果和安全。
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勤军分析认为,药肥市场是一个新生市场,它的盈利模式和空间可以重新定义,现在看药肥受消费者欢迎,在技术上可行,消费者需求上是存在的,从市场营销的空间上是可行的,投资回报也具有可操作空间。蒋勤军提出要从两方面思考药肥的发展,第一,药肥目前是定义为农药,需要在农业部按药登记,农业部目前在农药细分问题上持开放的态度,在农业领域、行业管理上没有明确的归类。第二,企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召开农民会的时候,通常是将植保、土肥、栽培等综合起来讲,有这样的人才和条件,才能具备药肥推广的能力。
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亚飞认为,有了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需求还不够,目前在开发过程中还必须要突破几个瓶颈。 一是技术方面,药肥是一种功能肥,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技术方面的瓶颈在药肥发展中一定要突破。二是药肥的认知问题,从经销商到农户,对药肥的认知不一样,受文化程度影响较大,如何普及药肥知识非常重要。三是保持药肥的盈利能力,做药肥要参照农药产品开发的思路算经济账,否则很难长久。
正如许多业内人士所说,我国的药肥合剂产业还刚刚开始起步,这个市场要想做大并且迈向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说通过加强药肥合剂市场的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在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药肥合剂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大力扶持。同时,有关部门应结合农业生产和农药、肥料行业发展情况,制定和适时更新和发布药肥合剂鼓励目录,引导企业有目的地开发产品。出台相关的药肥合剂的登记政策,减免不必要的试验,减少登记试验费用,加快登记审批速度,降低登记门槛。
此外,尽管药肥属于农药监管范畴,但很多专家却认为,科学的药肥配比是应该以肥料为主农药为辅,以调养催肥作物的同时还能够预防一些常见的病虫害,但市场上有些企业一味地强调药肥是肥料为主兼具农药功效来躲避农药监管,这种势头一旦蔓延,市场势必混乱,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农民的利益。因此,专家希望国家尽快出台规范药肥的相关政策,将药肥正确定位,让药肥的生产商进行合法生产,市场环境处于有序而公平的竞争。
专家观点
特邀嘉宾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 曹一平
药肥混用需要保持谨慎
把药和肥混合在一起用需要特别谨慎。从国际研究多年的经验看,药肥能够合一使用的目前也主要是除草剂和肥料有一部分合作,而大部分其他农药和肥料都很少会混用。这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从药效肥效上看,很多农药和肥料混用会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沉淀或生成其他物质,降低肥效药效。二是从使用方法方式上看,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农药和肥料的时机、适合的部位等用法用量上都有区别,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原有效果,还会带来副作用。尤其是现在作物生长激素类被归为农药大类,很多药肥混用也在这方面,实际上需要非常慎重。譬如两年前,我到河北番茄大棚里考察,就看到由于农药和肥料混用,造成番茄果畸形的情况特别多。我们呼吁不要轻易地把肥料和农药混用在一起。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刘立新
“药肥一体化”技术前景广阔
药肥一体化技术打破了化肥和农药的界限,实现了两者的无缝对接。传统药肥通过打开植物次生代谢,并增加必要的植物营养,从而大幅提高作物抗逆性,由此实现“药肥一体化”目标,这将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中具有广阔前景。
从技术构成看,现行的“药肥一体化”技术大体包括四种模式:一是在复混肥中添加化学农药,它的最大优点是省工,但这类产品有可能引发污染超标。二是通过选育适当的微生物菌种,同时达到植物保护和提供微生物营养的目标。三是经微生物药肥与化肥合理搭配而成的新型产品,该技术简便易行,值得深入研究。四是利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生化感物质,实现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路线,简称药食同源平衡施肥法。植物营养也应是药食同源的,即用肥料(养分)同时解决植保(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