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乘农业现代化东风 农资行业加强科学发展


周健民
马忠明
彭于发
赖钟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 周健民:

  有机无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增产增效

  全国土壤肥力的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从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30年的时间内,大多数耕地的有机质都在增加,这是好的现象,但是也有些地区在减少,如东北的黑土因浅坡侵蚀而流失有机质,或原来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地方,逐渐达到平衡,有机质的减少是必然的。但是总体来看,大部分地区有机质都是增加的,但是增加不代表我国土壤有机质很高,跟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土壤的有机质还是比较低,很多国家的土壤有机质可以达到3%,而我国大部分在1.5%左右。国家也在鼓励提高土壤有机质,一号文件专门提到有机质补助的提升。提高土壤有机质,意味着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改善,我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使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补助应该主要体现在有机肥的应用上。例如运用在解决秸秆还田具体的技术问题上、生产有机肥企业应有优惠的条件和动力推广有机肥、农民种植绿肥也能得到补助等。

  然而,在提倡使用有机肥的同时,不能忽略化肥的作用。我国不可能用有机肥解决所有问题,完全提倡有机农业是不可能的事。化肥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土壤特别贫瘠的地区均衡、合理地使用化肥,有机质含量也会增加。所以我们非常提倡有机无机结合,化肥的作用不可替代,肥料的合理使用、有机无机结合对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稳产高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马忠明:

  水肥一体化是未来农业推广方向

  我国水资源非常有限,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今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因此必须在节水上下功夫,大力推广节水的灌溉新产品。水肥一体化将是今后我国农业推广的方向,发展节水灌溉,特别是设施节水,例如滴灌、喷灌,要跟肥料实行一体化的灌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节水的目标。在水肥一体化的设施和肥料技术上,很多科研院所都在开展研究工作,很多大型企业也已经开发出很多滴灌的产品,解决了滴管堵塞等问题。但是应用于水肥一体化的肥料生产技术相对比较滞后,相关单位和企业需要加强在适用于水肥一体化的新品种的研究。同时,在水肥一体化方面,国家应该考虑多个领域协同创新,共同在平台上解决很多问题,因此,设备企业和化肥企业应加强合作。

  节水灌溉大的方面要抓好基于植物水分生理的节水灌溉,通过对作物的调控,解决节水问题,二是从农业节水方面,对产值比较低的作物,大田种植使用的技术可以用传统方式,但对高产值的作物,应注重科学设施栽培,推广滴灌这些节水技术。而我国节水灌溉的一个特点是区域性差异很大,甘肃、新疆这些区域降雨量很少,只能利用膜下滴灌技术,不适宜发展大型喷灌,但在空气比较湿润的地区发展喷灌。未来,国家要考虑分区域制定节水灌溉的模式,现在各个区域正在总结他们各自适用的模式,这些模式还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未来,水肥一体化的前景非常好。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赖钟雄:

  保护耕地需分类指导

  目前,我国耕地利用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和荒漠化等,严重破坏了耕地的质量;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和土壤板结等,破坏了耕地的生态环境和质量。从根本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构建耕地保护责任体系需要加强分类指导。根据耕地用途的转移对耕地生产力总量的影响,耕地保护必须具有区域性。对于农业主产区,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耕地的转移,保障高质量耕地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高农业投入,保证农业主产区的经济利益,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东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可以实行相对宽松的耕地保护政策,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生态脆弱区,要增大耕地保护补偿,增加对耕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合理开发未利用地,提高耕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 彭于发:

  农药药效的选择性将逐步增强

  未来农药产品需要由过去的剧毒、高度转向低毒、无毒方向,高残留向低残留方向发展。农药药效的选择性会逐步增强,对主要靶标的病虫害进行控制,对非靶标的起到保护作用,保证生物多样性。农药产品有很强的特殊性,完全改变一个化学结构要几十年才能突破,而同样的化学结构,由于剂型不同、使用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农药剂型和使用技术方面,包括在某一化学结构上创新一些合成、加工的方式,我国在这方面的成绩进步很大。目前农药企业面临的形势是,小型企业太多,一些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不利于市场有序发展;建立较早的企业市场份额还是很大,他们生产了几十年农药产品,生产条件优越、生产技术相对稳定、生产成本低廉,农民对他们的产品很熟悉,使用很方便,但对一些老牌企业来说,在降低毒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两会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接受农业大中专院校的系统教育和常态化的知识更新,实行职业农民认证制度,设定门槛,持证上岗。新型农民培育工作重点应瞄准种、养、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等,通过对他们先培先训,使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中的“先锋军”,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发展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九连增”的成就堪称伟大,中央作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判断是准确的。基于我国的国情、农情,立足自身确保口粮安全,同时又要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满足小康生活的全面需求,将是今后长期的战略选择,也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个,首先就是种粮收益比较低,其次就是我国粮农一般每户只有几亩地,小规模、低收益、兼业化现象明显。粮食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品种,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应该是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要确保今后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与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结构变化相适应的现代粮食生产经营体系。

  未来五年,粮食在“九连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继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强农、支农、惠农力度,同时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继续加以支持、引导。对于粮价上涨,需要消费者做好心理预期,政府更要积极适应、从容应对,慎用调控措施,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其合理收益,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刘曙光: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我国整体现代化水平。2005年至2010年,发达国家人均农业劳动力人口创造的年均农业增加值为35408美元,我国仅为1584美元。为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加快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建议国家选择部分地区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国家进行制度和政策设计积累经验。要搞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努力打造高端农产品生产经营链条,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和效益。还要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农产品质量保证制度、农业科技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最大限度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姚一萍:过度开垦、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引起了耕地土壤退化、耕地环境污染,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步伐,设立耕地质量管理专门机构,负责耕地质量的监督、管理、保养和建设工作;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土地出让金使用方向,将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制定残膜回收奖励补偿机制和盐碱地改良连续性扶持政策,完善节水农业设备补贴政策;采取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的方式,全面启动实施耕地质量保育工程,包括实施耕地质量调查与土壤改良工程、建立统一的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盐碱化耕地等退化土壤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与推广,从耕地质量保护源头上控制农田污染并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