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化肥工业“定调”转变方式促发展
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安徽“化工梦”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实习记者 陈 熙

  近日,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2013年年会在合肥召开,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及全省近100家生产企业负责人共同就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转变生产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是安徽省化肥行业下一步面临的艰巨任务。这不仅是行业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加快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安徽省化肥工业早日振兴安徽“化工梦”的必由之路。

  现状:

  产能过剩 是压力也是动力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这也使得化肥行业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加剧的问题并存。而作为农业生产大省的安徽省,同样遇到了包括化肥产能过剩在内的许多难题。

  “面对化肥产能过剩,化肥市场竞争加剧,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国家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的严峻形势,应切实理清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这是协会及全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内容。”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杨青元坦言,近年来,化肥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着实让他头疼不已。“现在,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盲目扩能只会永远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只会使企业陷入惨痛的恶性竞争。”杨青元说。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产能过剩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对待,不把产能过剩作为发展阻力,而要看做是动力。”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主任李朝东认为,产能过剩的产生,事实上是由于成千上万的化肥企业都在进行着生产,产品涌入市场中去,因此产能随之水涨船高,这也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宏观数据上看,其他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其他行业发展就停滞不前,所以化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些问题,我之前亲自去了本省几家化肥生产企业,给我最为直接的体会是,尽管2012年化肥市场比较险恶,不过几家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还可以,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顶住了压力,产品效益仍然十分可观。”李朝东介绍说,安徽省2012年生产尿素365万吨、复合肥380万吨。产能巨大,但安徽却能够将过剩的肥料产品销往外省,也正说明安徽企业生产的化肥在成本方面具备竞争力,质量过硬;从企业本身看,经营有序、把准市场需求,这些正是避免受到产能过剩影响的有利条件。

  出路:

  要通过产业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

  事实上,化肥行业产能过剩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业内人士也都心知肚明,但都不愿意正视。因为一旦承认产能过剩,国家目前对化肥行业的很多优惠政策就会取消,化肥成本将大幅提升,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大家的日子也会更不好过。但目前更大的难点还在于:政府和行业在努力调整,希望通过“上大压小”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但是每年新增的大项目源源不断,而小企业在市场无序竞争下容易死灰复燃,总产能迟迟得不到根本控制。

  “产能过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以前有、现在有、今后还将有,这不仅是企业面临的个别问题,从宏观上来说,更是行业中的大问题。”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理解,上海达门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於子方表示,如何去理解落后产能的出现及其影响?他的理解是要尽量缩小规模,不让其扩大加剧。对于落后产能的评判更需要一个具体的标准进行正确认识,尤其需要尽快建立一种合理、实际的退出和准入制度,即不以规模大小来最终确定是否淘汰产能。

  尽管扩大生产规模是企业之前发展的常规办法。但是有责任的企业管理者应该认清楚,这种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这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新模式相形见绌,应该慎重。李朝东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产能过剩不能人云亦云,各省各企业在宏观上作出判断,在微观上科学考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既要认真对待,更不应该将其作为障碍。”

  关于产能过剩,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夏英彪建议:“希望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应加大区域内计划新建项目的调研和指导,防止企业盲目投资新建、扩建项目,再一次造成产能过剩、资源和社会财富严重浪费,要在宏观上把关、合理规划布局,减少企业新建项目的市场风险。”

  关于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式,於子方也认为,一是需要看清形势、宏观了解;二是立足现状,充分面临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是正确定位;四是健康发展。关于具体做法,他说:“一方面,不同的企业应拥有差异化的发展模式,要走因厂而宜的特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企业还需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提高核心成本竞争力和降低成本,尤其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成本投入。”

  展望:

  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安徽“化工梦”

  安徽省原副省长、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明在会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八大报告的重点,尤其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均提出了要求,归根结底即体现在转方式、调结构两个方面。转方式,就是将粗放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化为节约型方式。调结构,可以从调整管理、技术等结构入手。她同时建议,安徽各骨干化肥企业应该带头,认真规划自身企业未来5年或10年的发展蓝图。通过调整企业结构,企业重组、加盟,避免单打独斗情况的发生;调整技术结构,淘汰落后技术,以期振兴美好的安徽“化工梦”。

  “在机遇与挑战、风险和困难增大的新形势下,如何保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如何使行业和企业经济稳定运行,需要全行业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抓住发展的新机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改革创新,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磷肥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学东表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将在一段时间内给行业和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是安徽化肥行业下一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艰巨任务。”对此,杨青元介绍了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将在三大方面实施的转变思路:第一,要从发展基础化工、化肥原料向发展高端、新型化工、新型肥料的产品方向转变;第二,要从以规模化、同质化入手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差异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十二五”末要把我省化肥、化工精细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第三,要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化工生产方面转变。

  对于化肥产业的结构调整,李朝东也认为,化肥进行节能降耗、发展新型多效化肥等努力,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增加了竞争力。对产业而言,很多有责任感的化肥企业没有盲目地从不断增添新项目上下文章;而是注意在降低原料成本、提高技术、推广品牌、增强竞争上下功夫。“化肥产业的现状成熟度高、市场稳定性好,但利润有限,肥料总量需求有限,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出口。所以产业未来应该通过化工进行技术升级,提高质量和使用效率。”对此,李朝东建议,首先,稳住化肥优势,不乱阵脚;其次,进行结构调整,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理智地研究结构优化的方法;最后,结构调整前景是广阔和光明的,但是需要把握时机、幅度,避免盲目。

  “化肥工业是比较基础的产业,结构单调,就犹如一棵树根,可以生长出枝叶,即稳固根基,发展出其他产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巩固产业基础,并进行创新”。

  宋明还畅谈了安徽化肥工业的发展改革之梦,但同时也将自己一直关注化肥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发展化肥的根本目的就是支农,而化肥在施用后只有30%多被释放、吸收,大部分都浪费掉了,希望通过因土施肥、因气候施肥等方法,生产、使用更多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肥料、测土配方肥及采用满足客观规律的施肥好技术,相信未来的肥料行业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广阔。”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