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溶肥化工行业标准:促进节水农业更好发展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高祥照

  编者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布两项关于肥料工业的化工行业标准,其中标准号为HG/T4365-2012的《水溶性肥料》是首次制定,主起草单位为成都市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该标准适用于以水溶性的氮、磷、钾等基础原料为主要原材料加工而成、用于滴灌施肥或喷灌施肥的二元或三元肥料。此项标准与现行农业行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将固液水溶肥的水不溶物比例均由农业行标的5%降到0.5%。同时,该标准还对肥料产品包装标识进一步细化,要求标明不同形态的养分含量、来源,而当微量养分为螯合态时,应标明螯合剂名称和螯合分数等。这一标准的出台立足于中国的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顺应了目前国内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水溶肥生产领域的准入门槛和生产要求,促进了水溶肥行业的规范发展,为水溶肥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标准将在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此外,新都化工公司今年还将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标委(上海),力争将该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填补世界的空白。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政府、学术、企业等各界权威人士将对新标准进行权威的解读,同时深入剖析水溶肥未来发展的趋势,敬请垂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当前情况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突破水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012年,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分别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做出重要批示,农业部和财政部召开旱作节水农业座谈会,国家启动“防灾减灾”和“节水增粮”两大行动,以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抗旱坐水种为主体的节水农业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全国粮食生产“九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国家在促进节水农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得力文件,一是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二是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将水肥一体化列为主推技术,要求强化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三是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推动新设墒情监测财政专项建设,使墒情监测作为土肥水的重要职能和常规工作被正式确立。

  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北、华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去年,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同时,中央财政安排稳产增产技术补助34.6亿元,主要用于对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西南地区玉米覆膜、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等六项关键技术的补助。

  水肥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农业设施和农资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灌溉、滴灌、喷灌设施要专业化、精细化,力求能做到通过水引导肥料到作物耕区。其次,将水肥引导到什么深度,如何实现水与肥的有效结合也对农业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肥一体化对农资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首先肥料溶解性要好,残渣标准必须严格控制,即水不溶物比例要满足滴灌设施的使用需求,达到不堵不塞;同时,肥料的养分要全面、安全,除了大量元素外,中微量元素的添加要根据作物的自身需求来定,养分来源、形态也应该明示;此外,是否具有腐蚀性、重金属含量有无超标等也是水肥一体化对农资产品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中国的水溶肥不再像原来那样仅是辅助性的叶面施用,而是伴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水溶肥形态也趋向多元化。已有的水溶性肥料农业标准,从对产品的要求细则上看,更多是针对叶面肥的,作为传统大肥种的补充,要求自然也相对宽泛。化工行业标准则更能体现目前水肥一体化对农资产品的要求,如要求将水不溶物比例控制到0.5%以下(农业标准水不溶物比例为5%),要求产品包装标识进一步细化,要求标明不同形态的养分含量、来源,强调微量养分的形态以及其他一些特性指标和有害物质的限量等。行业门槛的提高,顺应了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必将为中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