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态抢跑 风向正好
“开磷”千亿征程的生存与发展法则
《中国农资》记者 吴 江 通讯员 阮国祝 杨雨桦 田树刚

  图为开阳矿区开采主控制室。
  图为开阳矿区主斜坡道巷口。

  资源牵连着企业自身的“安全感”,并且在资源的恶性竞争中被不断放大。大化肥行业整合搅动资源重组步伐,接踵而来的是行业巨头之间的短兵相接、直面博弈。经过一场厮杀,生存下来的基本都是资源型企业。

  一边是产能过剩后的“饕餮剩宴”,一边则是资源“追逐”和能源“赛跑”。“抢滩”过后,资源如何利用这个命题成为“死穴”,被置于发展链条中的末位环节。

  然而,开磷集团——这个善于突破者,正试图在资源掌控中重塑边界。

  延展资源持续力

  有人说,“在中国做企业,企业家一定要知国情、懂政治,要具备从一个更高、更大的视角、立场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顺势而为,占得先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价值取向、发展模式,其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根植于企业经营之中的,它也不是在企业成长的某个阶段上才出现,而是持续贯穿于整个发展中,成为企业不竭动力的核心。

  我国磷矿资源地域性强,大部分集中在云、贵、川、鄂地区,贵州开磷集团就是拥有云贵丰富磷矿资源的化肥企业之一。开磷矿区是国家规划矿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磷资源优势,总资源储量达10亿吨,特别是磷矿石质量上乘,国内P2O5含量大于32%的优质磷矿石有78%集中在贵州开阳的磷矿区。同时,其矿石品位高、杂质含量低,是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就可直接生产高浓度磷肥的重要原料,更是理想的湿法制肥和生产无公害磷化工产品的优质原料。

  可以说,一个化肥企业的资源优势在这里悉数展现。面对10亿吨的储量,“开磷”的资源无疑是富足的。然而,从开磷原有2亿吨磷矿资源在逐渐枯竭的现象中,开磷也看到了潜在“危机”。

  大多数资源类企业都处在初级、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中,由此而来对资源的巨大破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企业只能依赖资源存量来发展企业规模,靠资源和资金的拉动“被动式增长”,则无法提升资源附加值。开磷集团作为致力于打造千亿“量级”的企业,无疑要走集约化、高端化、规模化的路子,但是,前提是如何阐释对资源完全控制的深刻内涵。

  企业每前行一步都必须做出抉择,这个抉择就像是一道道分水岭,把企业的发展愿景清晰地区分开脉络、划分出层次。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分几个层次?有人看资产,有人看盈利。“开磷”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打造一个百年企业、千亿企业需要生命力和持久力。走高端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径,就必须把优势矿产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开采到分离、冶炼、科研、贸易,最后到产品的深度加工,充分挖掘资源的高附加值,使末端的产业链慢慢发展壮大,彻底改变资源初级加工的现状。简单地说,资源的可持续性才能延续企业的生命力。视野的聚集正在改变“开磷”的发展轨道,他们将企业经营理念定位于围绕资源进行创新,聚焦“转化资源、创造效益”,做到创造效益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小化。

  开磷治矿走向生态化

  开磷集团的资源储备覆盖了方圆85平方公里的范围,在开磷管辖矿区内,已探明的优质磷矿石资源储量达10多亿吨,有6个矿段同时开采。难能可贵的是,“开磷人”有居安思危的大境界和远望百年的大视野。他们从资源保护、高效利用到生态治理,给资源规划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方案。

  开磷集团磷矿资源曾遭受过“重创”。80年代末,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掠夺式开采,废弃物到处胡乱堆放。在如今的开磷纪念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滥采滥挖留下的可怕景象,触目惊心。矿石被人翻了一遍又一遍,已成一片乱石滩,洞穴密布、满目疮痍。价格诱导、利益驱使衍生挥霍、损毁和暴力充斥,特别是一些投资者为抬高价格而狂热追求高品质矿石,形成了一个以卖资源为主导的粗放市场格局,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利用率低下和生态环境破坏。1995年“6·24”特大泥石流灾害为开磷矿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矿山数万职工家属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从那时起,开磷集团的管理层下决心开始治理矿山、保护矿山。他们专门成立了护矿大队,以责任和行动保护矿山、保护资源。

  在制定了保护资源的一系列方案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开磷逐渐意识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提高经济效益、维持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开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开发和保护并举,牢固树立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用于矿区防汛抗洪,同时投入上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矿区地质灾害治理和植被保护。同时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做到采矿安全性好,资源回收率高,生态环境保护好,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美好的绿色矿山。

  然而,矿石开采过程中还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即开采和生产副产品的处理问题。磷肥生产后的副产品如果不处理,不仅要造堆场占地、导致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等等一系列问题。2001年,开磷集团矿山治理开发步入生态采矿进程的新阶段。公司2001年从年产10万吨的重钙起步,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一点点积累,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滚动方式,凭借不间断、没名没份的无偿投入,仅用了11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一个百亿强企的速度“神话”。“开磷人”用自己的智慧,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他们将矿山开采留下的洞穴回填进磷石膏,并采取生态化处理,以水流入后凝固形成一种生态岩石固定在里面,实现了矿石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式“回归”。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开磷步入矿肥结合的发展时期。

  毫无疑问,在化学矿山建设中,“开磷”名列前茅。当年,化工行业即有“远学吉化、近赶开磷“之说。如今,“开磷人”已经实现了建成花园式矿山的梦想。目前开磷集团的采矿技术和装备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实现了自动化采矿,更实现了一次性、多数量的挖掘开采,并开始向无人开采的研发迈进。

  多年来,资源与市场结合成功的最大经验是资源必须控制在自己手上,才能保证市场话语权。这一步,“开磷人”已经实现了。

  利与天下 开磷以资源回馈社会

  “开磷人”以生态工业作为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环节,他们对待资源的态度,决定其发展的速度和模式。他们倡导企业产品耦合共生,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环境负荷,减少了企业废物处理成本和部分原料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达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多赢。他们资源利用的最大成果在于,使循环经济在一个更广的社会经济层面进行,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发展。

  在资源再生利用上,“开磷”无疑是智慧的,在使用资源上,开磷同样是睿智的。《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素其位而行。”意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尽自己所能回馈他人。开磷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屈庆麟用开磷的“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即“做营销惠人惠磷,干实事知己知彼”,开磷人以资源回馈社会的理念从未改变。

  开磷集团副总经理、营销总公司总经理廖慧“不等政策、不靠政策”掷地有声的一席话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不仅彰显了“开磷人”的勇气、实力与信心,更激荡了农资人的心、沸腾了农资人的血。这种底气正是来自对资源的合理掌控和对未来的运筹帷幄!“开磷人”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以资源回馈社会,“开磷人”也做到了2012年磷酸二铵的价格波动不超过4%,旺季不提价,以行动保证了国内磷肥价格的稳定。

  “利与天下”,开磷集团与世界级企业相比是弱小的,然而,他们以生态、环保、绿色的资源回馈农业、回报社会的胸怀却是博大的。“开磷”发展样本的成功应该是一个催化剂,推动中国资源利用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无疑这条路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继往开来,崛起黔中。以屈庆麟为代表的第三代开磷创业者,开启了世纪之交“开磷”千亿发展战略的宏伟征程。在风云际会的时局中,负重攀越、勇往直前,以磷为基,多元发展,用一个又一个无与伦比的“开磷速度”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开磷奇迹”,实现了几代开磷人建设百亿企业的梦想,成为中国资源型企业成功突围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站在新起点,开磷人正迈步建设千亿开磷的新征程。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