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行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下,农资行业的管理腐败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被行业深恶痛绝的“吃拿卡要”已经成为行业内部潜规则,正是这些被忽略的丑陋现象正在成为滋养社会腐败的温床。
“我不知道我每一天的精力都用在了哪儿?轻重我能分清,但是,当轻重遇上缓急时,我不得不腾出精力来先去处理那些所谓‘急事’。”这是经营农资多年的老张对于笔者的倾诉。这急从何来呢?老张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重要并且着急地用在了协调各种关系上,处理各种莫名奇妙的检查和处罚中,应付太多的“吃拿卡要”的事情里。
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农资企业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各种地方职能部门的摊派、罚款、收费的袭扰。很多经受过如此遭遇的企业大多“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有些地方越是正规本分的企业,职能部门越是三天两头来检查。一是显得对你关心负责;二是明知查不出问题,也要巧立名目,封你这儿,化验你那儿,搅得你不能正常经营而错过农时。而那些不法经营者,自然是及时主动地行贿上供。检查者收了好处,不仅不管不查,愣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逍遥法外,甚至事实上是行保护之实。另外,由于看到农资这块“蛋糕”这几年好吃,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涉足农资市场经营,并且利用不正当手段对市场进行挤压和霸占,为了贪图更大利益,代理销售低劣甚至假冒产品来坑农害农。而且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有的还扬言,“在这儿,我要是卖不好,别人谁也别想卖。”更有甚者,地方职能部门和当地经销商网络“老大”形成联盟,老大每年出个“份钱”,职能部门就成了保护神,替老大维护网络,下线的经销商谁不忠诚,保护神就替老大收拾人家。这几年,市场营销向终端化趋势发展,某些职能部门的“利剑”开始直指生产企业,更加大了盘剥与勒索的力度。
众人皆知,当权为民所用时,老百姓在权力面前都是敬畏的,红盾、利剑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当权力的执行者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违规执法,像“吃拿卡要”,这就是强盗行为,将遭到鄙视,更可怕的是,他们会使市场失去公正,让人们对市场失去信心。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政府的公信力都将受到挑战。
事实表明,市场之所以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责任不在市场而在“市长”。可以这样说,什么地方假冒伪劣农资泛滥,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把正气树立起来。正气是什么?就是社会公正、公平。正气靠谁来树立?当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地方政府,具体一点说,就是执行权力的地方职能部门。
健康的农资行业不仅需要遵守市场规则的企业成员,更需要维护市场秩序的阳光政府,匡扶正气、驱逐邪气,释放正能量,消灭丑现象,这是基层农资市场最深切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