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企业都在“跑部钱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开磷却没有去赶“时髦”,在社会许多错位现象中迷失自己。而是眼睛向内,自力更生,跑市场、跑银行,在负债融资的泥泞中艰难前行。
发展之初,开磷利用自有资金和少量银行贷款,投入由少到多,项目从小到大,逐步积累,磷酸装置从8万吨到30万吨,再到120万吨;硫酸从20万吨、50万吨、80万吨,再到360万吨;磷酸一铵从6万吨、20万吨,再到60万吨;磷酸二铵从12万吨、24万吨、60万吨,再提高到现在的290万吨。这种滚动式发展,开磷人形象地称为“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事实上,通过技改滚动发展也是所有困难企业谋求跨越普遍采取的发展模式。
直到今天,甚至还有人嘲讽质疑开磷当时“和面”式技改挖潜滚动发展模式缺乏前瞻性和总体目标性,犹如摸着石头过河,是不科学的。
殊不知,开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初始跨越发展模式上升到理论层面,其实是一种“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挖潜技改、滚动发展”的模式。开磷刚进入磷加工行业的门槛,在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的条件下搞发展,只能选择走这条道路。最终体现出在困境中长期挣扎的开磷人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探索,呈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轨迹,创造了国有资源型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枝独秀的“开磷现象”。
屈庆麟后来回忆道:“正是由于开磷走自己的路,才获得今天的成功。细想一下,面如果不加水,是不能成团的,加了水如果不揉动就没有劲道,就没有弹性,仍然会散。我们就是在不停地加水加面,不停地揉动,才使开磷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十年扩张路,历览备艰辛。
世纪之交,正当开磷人为提出“三步走”宏伟目标欢欣鼓舞时,作为财务负责人的袁毕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要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首先面临的就是“差钱”。可资金从哪里来?“且不说发展资金,当时开磷潜亏3亿多元,负债率高达81.34%,欠银行、欠铁路……可谓债台高筑,我都恨不得一块钱掰成几块钱用,当时真的头都大了。”袁毕家说,“当时开磷账上只有1000多万元,仅能满足集团公司一天的正常运转,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袁毕家心里非常清楚,胜利与失败交错,泪水与笑声混杂——这就是市场的内涵。古往今来,这块变幻莫测的空间,吸引着许许多多没有生命的金钱和不是金钱的生命,上演着连绵不断的人间兴衰活剧,因此在这关键时刻,他的140亿个大脑细胞始终在高速运转。
为筹集资金,袁毕家和他的财务团队开始不停地找银行。“嫌贫爱富”是银行的天性。很多银行一看开磷这个状况,纷纷摇头,这旧账都还没有结清,又怎么会再借给你钱呢?财务部感到了空前的压力。“那时是吃饭想着筹钱的事,睡觉也想着筹钱的事。”他们中很多人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