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二: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技物结合实现规模经营
关于改革农业经营体系,一号文件还提到鼓励农民合作社、扩大合作社承担的农技推广规模。对于企业如何抓住政策的机遇,龙文军提出了两点建议。他说:“第一,农民使用农资需要技术指导,经销商可以将农资销售和技术结合起来,提供农资和农技的连锁服务。这种服务可以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直接建立联系完成,由企业进行主导,同时也可以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民来听取技术指导。第二,经销商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包括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手段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经销商应该为农民量身定做一些适合当地农民和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可迎合农民需求,同时迎合产品推广的需要。通过这种规模化的经营,农资企业更能以最少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推广他们的产品,同时使农民获益。”
农业经营体系改革促进了农资企业改变传统的营销思路。中阿化肥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窦京平认为,传统的农资流通市场中,“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在农民合作组织慢慢壮大后,会打破这种主体格局,对农资产品在组织、流通、生产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分析认为:“集约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终端联合,很有可能加入化肥生产的环节,例如BB肥生产。对此,生产企业将在营销思路和产品生产方向上做一定的调整。农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大规模农业中。”现在单纯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但是毕竟涉及到化肥生产、流通等专业的问题和资金问题,不可能很快成长为主导市场的主体。如果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参与进去,形成很好的互动,则能实现双赢。
关键点三:生产企业下沉终端服务种植大户
对于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趋势,生产企业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徐春华表示,华昌化工也在根据终端市场的变化调整营销思路。他说:“在很多农业种植区域,种植大户是发展趋势,为此,公司在营销方面也做了调整,2013年的操作思路也发生转变。以前在产品推广时,提倡营业员跑到客户门店进行上门销售。但未来,公司将通过一些会议扩大影响,通过相互沟通,种植大户用了华昌的肥料后,可以把一些好的理念带到华昌,并且看到肥料效果非常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再给华昌做宣传。”
商机三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企业创新服务模式
文件精神: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点一:
农业公益性服务需要推动“一主多元”的服务体系
随着农村经营体系的改变,企业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式和方向也需要创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栗铁申提出,推动农业公益性服务需要推动“一主多元”的服务体系,在这其中,主要是要强化以国家为主体的推广服务。他表示:“近年来,我国连续不断建立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农药推广站等机构,实现国家主体推广作用,以公益性的职能目标为要求,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行为的国家性、职能的公益性,是国家推广的主体推动方式。在‘一主多元’的推广中,通过对国家部门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推动农业公益性服务,我国在2012年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通过法律的形式促进农业公益性服务的发展。”此外,我国近年来以省、县为单位与企业签署的战略合作,为我国农业服务的合作开创了很多典范;与此同时,农资企业的联合服务也成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一大特色,通过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领域的企业联合为农民提供服务。栗铁申认为,这些方面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综合全面的服务方式。
对于公益性服务,由于是无偿性,所以开展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智认为,供销社在公益性服务中有重要作用,公益性服务由政府系统主导,但可以供销社承担一部分职能。由于是无偿的服务,从县一级的情况看,完全由供销社承担很难做到,也不能持续。他说:“供销社地位比较特殊,可以积极争取政策,将自身部分服务职能纳入公益性体系中。通过参与公益性服务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来壮大合作社的发展。”
关键点二:
农化服务还需要更加细化和深化
在适应农村经营体系改变的过程中,农化服务还需要更加细化和深化。孙向东认为,现阶段主流的农化服务多浮于表面,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新一轮的农村经营体系的变革将直接导致农化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发生质的变化,要求农资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能为新型土地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生产的综合解决方案。譬如要提供专家平台、信息平台和采购平台支持,服务渠道和内容表现为平台+组织、线上+线下、生产+生活的服务集成的特征,而且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在创新农化服务方面,湖北农资集团结合本省的种植特点,建立了新型庄稼医院。湖北农资集团董事长苏泽文表示:“农化服务必须始终坚持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的原则。随着农村经营体系的改变,作为农资流通企业,农化服务创新必须向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方向转变。要通过开展农资直供、农技咨询、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和定期巡访出诊等服务,切实做好农资保供稳价打假、农化服务、信息服务工作,用业务经营能力的提升检验农化服务工作的成效,用农化服务工作的成效促进业务经营的拓展。”他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具体措施对农资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公司将紧紧抓住当前的各种机遇和有利条件,成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型公司。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也将创新农化服务作为实现垦区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田丽红表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控制能力和手段,根据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壤状况、种植品种,发挥垦区几年来收集汇总的各项数据,制定农业生产各环节所需农业投入品方案,其中包括投入的品种、数量、施用的时间、施用方法,制定目标产量;保证农业生产投入品优质、优价,一站式配送到各作业区,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建设配套的物流设施,降低采购、流通、物流成本,进行方案设计,投入品配送,投入品施用全方位服务。
关键点三:
服务创新需要多方合力
农技推广服务的创新,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的努力。栗铁申表示,当前农业发展提出了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农资企业需要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对于农资企业的产品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资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改良品种,以尽量向大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
商机四
农业补贴助推新型肥料研发与推广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一号文件专门提到完善农资综合补贴体制,并要求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对新型肥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点一:
启动缓释肥使用补助试点,助推行业向高效环保发展
缓控释肥是实现我国肥料质量替代数量的重要产品类型,已成为肥料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栗铁申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把补贴高效缓释肥作为一项财政补贴的重点,虽然目前具体补贴政策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也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他说:“缓释肥的补贴是我国支持和鼓励配方肥发展的重要步骤,缓释肥作为新型肥料,更接近配方肥的发展要求,通过政府对缓释肥的补贴,进一步带动企业生产缓释肥的力度,同时也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缓释肥的补贴,促进缓释肥在市场中的发展,为配方肥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环境。”
作为缓控释肥龙头企业,金正大公司一直在积极做好缓控释肥研发、生产、推广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公司董事长万连步表示,缓控释肥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市场价格较高,限制了农民应用。通过试点补贴,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农民通过施用缓控释肥可实现省工、省时和增产高效,也缓解了传统肥料在施用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促进了科技增产和节能环保。他说:“过去,全国仅有安徽省、北京市发文将缓控释肥纳入补贴,规模很小。今年一号文件提到补助试点的实施将促使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加快缓控释肥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改进,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在行业内形成竞相发展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环保肥料的局面,以最终实现行业做大做强,推动我国肥料行业结构调整。”此外,他建议调动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避免补贴手续复杂等问题,对从事研发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给予一定补贴。
对缓释肥补助试点的建议,华南农业大学樊小林表示,在试点区域上,目前应将推广重点放在水系发达和饮用水水源集中的地区;在试点作物上,应考虑向施肥量较大或施肥难度高的农作物倾斜;在试点肥种上,应将行业主流技术产品如包膜(衣)类、脲甲醛类、抑制剂类缓释肥囊括进来。
关键点二:
提升土壤有机质,助推有机肥产业发展
国家对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重视,也促进了企业对研发和推广新型肥料产品的重视。为支持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废弃物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央财政2006年启动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大面积推广应用稻田秸秆快速还田腐熟技术,适度恢复绿肥种植规模,并启动了有机肥补贴试点。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有力地推动了有机肥产业的高速发展,据悉,2000-2010年的10年间,中国有机肥料销售量年均增速达到56.72%。
另外,徐春华表示,国家鼓励开发安全、高效的肥料,作为生产企业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开发升级换代,一是响应国家政策,二是从企业自身的产品效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考虑,给企业提供了动力。传统化肥的市场竞争激励,近几年,反而一批新型肥料企业发展迅速,品牌价值提升也快。这对传统肥料生产企业来说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向和标杆,因此,华昌化工也在涟水上马了100万吨新型生态肥料。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肥料行业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企业有信心、也有决心做大做强。
文件精神: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