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业内权威人士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彰显农资发展商机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郑 敏 乔耀东 徐 骞

  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连续十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不仅指明了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引导着相关行业和企业走上健康发展、改革创新的道路。总体来看,今年的一号文件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意味着对农资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过了艰难的市场形势,在新的一年中,借着一号文件的春风,农资企业如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形势中寻找商机,又在未来的市场变革中迎接挑战?针对一号文件中涉及的农资行业发展思路,《中国农资》本期特邀相关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着重探讨深入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多元农化服务以及加强农业补贴力度方面的内容。

  商机一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添企业积极性

  文件精神: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

  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今年的一号文件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内容中专门提到“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是对多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的测土配方工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更加重视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点一:

  农企对接的企业参与度将提高

  在各地农业部门和企业深入测土配方工作有了一定成效后,去年,农业部启动了2012年全国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试点行动,选择100家化肥企业与农业部门对接,在100个县(场)、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开展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试点,着力解决肥料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施肥技术落地难等问题,同时带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表示,根据一号文件精神,2013年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参与全国农企对接试点的企业由过去的100家发展到200家;通过农企对接,改变企业之前缺乏引导、没有方向的局面,为企业直销配方肥指明方向;以减少化肥在流通中的批发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为生产企业增加销售、扩大市场提供有利的条件;努力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中所提倡的高效控量环保施肥的目的。

  测土配方工作的成效在企业方面也有明显的体现。目前,黑龙江北大荒垦区就凭借种植规模大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丽红认为,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开展精细耕作。她表示:“未来,黑龙江垦区将首先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项目的实施三个农场为切入点,再选择部分有代表性条件成熟的农场进行示范推进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在垦区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按解决方案运作的模式,争取利用几年的时间在垦区全面推广,不断提高粮食产能,提升农产品质量。”不仅如此,江苏华昌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全国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试点行动的参与者,也一直积极参与和支持测土配方工作。一号文件对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视,让华昌化工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公司市场部经理徐春华表示:“我们去年参与了百家试点,今年国家又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工作,在全国这么多化肥企业,我们是百家之一,所以在今后的工作条件上有了一定的优势。”

  但徐春华也提出,目前在全国大规模扩大配方肥应用规模还有一些困难。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根据每个区域土壤和作物的不同特征,施用的化肥含量应该有所不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面临配方肥大规模生产与农民小批量个性化专用肥需求的矛盾,另外,解决新产品怎么加速与市场对接的问题还需要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同做出更多努力。

  关键点二:

  拓展经济和园艺作物,深化中微量养分均衡

  针对过去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农业部也在积极探寻优化发展之道。对于未来测土配方的工作,李荣表示,测土配方施肥对于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的生态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计划在“巩固、拓展、深化、延伸”四个方面深化发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他介绍:“在巩固方面,主要是巩固以往的工作成果,在测土化验、农作物肥料肥效试验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巩固肥料配方研发工作基础,增强配方肥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在拓展方面,我国之前一直主要针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今后我们要确保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努力向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拓展。目前我国蔬菜和果树的种植中还是存在肥料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局部地区过量施肥严重,既影响农产品品质,又浪费宝贵资源,还产生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要拓展作物的种类,改进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施肥的配比,减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减少因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深化方面,今后一段时期要在关注氮、磷、钾这三大元素合理配比的基础上,建立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互配合的平衡施肥理念,构建耕地土壤和主要农作物中、微量元素丰缺指标体系,加大中微量元素等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提倡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真正实现因土、因作物科学施肥。延伸方面,工作重点是改进施肥的方式方法,改变之前的表施、撒施和大水大肥的落后施肥方式,重点推广机械深施肥、水肥一体化和根外施肥等先进实用施肥技术,特别对追肥困难的玉米、地膜马铃薯以及生长周期长的农作物,推广应用高效缓释肥料,减少追肥次数,实现省力、节肥、增产、提质的目的。

  商机二

  农业经营体系改革促使企业改变营销思路

  关键点一:

  服务新型农资消费主体,打造全新经营模式 

  适度规模经营业为流通企业带来很多契机。锦绣千村农资连锁总经理孙向东认为,从流通行业发展方向上,此次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预示着新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变革已步入快车道。他表示,适度规模经营衍生出的是新的农资消费主体,相较于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特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资消费主体表现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生产的目的也从原来的解决生存问题过渡到以盈利为目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农资消费需求的变化,并最终迫使农资供给主体的变革。千村植保总结自身在农资连锁领域8年的实践后认为,农资行业原有的产业链条和交易结构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缺陷越来越明显,农资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将是上游农资厂家走向整合、下游生产主体形成组织、中游的流通主体(代理商、零售商)集成服务;农资流通主体的变革最为激烈,代理商由传统批发向市场交易内部化即内部一体化转变,零售商由单元小额零售向以村级小型合作社为基础的板块式团购转变,一些不能适应行业发展方向已不具备存在价值的农资经营主体将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董事长张永埔认为,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传统农户让位于四类组织。他表示:“伴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农民种植大户、农合组织、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类组织日益崛起,他们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未来。加快与这四类组织的融合,是一种创新营销服务对象的过程,是一种前瞻之举。农资企业需志存高远,从战略层面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调思维、调结构、调要素,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经营模式、合作模式、盈利模式。这其中,理念创新是前提和根本。要以理念创新为突破口,谋划创新驱动策略,推动农资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市场流通格局。”

  据了解,截至2012年12月底,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超过270多万户;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规模经营的发展对农资企业营销思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处长龙文军认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对农资行业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他表示,通过在基层调研的情况看,首先,基层有很多农资经销商直接跟规模经营大户打交道,开展了整体批发销售,减少了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其次,很多农资经销商在政策的指导下,开始成立类似的土地托管合作社,他们本身拥有丰富的农资资源,再嫁接上国家政策,叠加效应非常突出,很容易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当前的政策下,农资经销商既可以联合经营大户继续扩大利润空间,同时也可以运用政策,探索农业服务多元化的路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目前我国吉林、河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探索。

  文件精神: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

  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

  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