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农村播种新希望


  策划:《中国农资》编辑部

  采写:《中国农资》记者  王旭波 徐晓磊 崔海涛 

  郑 晓 高 远 乔耀东

  宋安勇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新的一年,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癸巳蛇年,华夏大地开始欢庆佳节之际,中国农资传媒2013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活动也正式启动。多路记者趁回老家过年的契机,分赴各地,深入农村、聚焦农业、走进农民生产与生活,到群众中去、到田地里去展开报道。关注土地流转,关注农民主体结构变化,关注基层经销商生存环境,关注农资市场,以微观的视角,鲜活生动的笔触,将各地新农村、新农业带来的新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春天里,让我们鼓足劲头,凭着一种拼劲、闯劲、韧劲、狠劲,走稳步、迈大步、早一步、高一步,脚踏实地,带着希望,带着憧憬,尽情放飞我们的农资梦想。在春天里,让我们尽早谋划,播种梦想、播种希望。

  新情况:土地流转在推行

  河南滑县

  土地流转瓜熟蒂未落

  春节期间,记者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进行调查发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有分歧,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土地的态度不同。整体来讲,土地流转的趋势不可逆转,由于政府目前给农民提供的各类保障,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尚有不足,在豫北平原一带土地流转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用农民的话来讲就是,“西瓜已经熟了,但是没有熟透”,也就是瓜熟蒂未落。

  50岁以上:种地是生命的一部分

  “必须得种地,即使政策再好,我也不愿意把地承包给别人。”在被问起是否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别人时,他们绝大部分的回答就是这样干脆。这个年龄段有少部分外出务工的,但是遇到农忙就回家,地不能撂荒,务工是兼职,种地才是本职,在他们的心里,农民就是离不了土地,只有有了土地,才有了生命的保障。

  30-50岁:欢迎流转 拒绝掠夺

  这个群体的角色较为复杂,有在家继续种地,在农闲时外出务工的,这部分约占50%左右;有在家种地兼做小买卖的;剩下的人群中有在家做买卖小有成,于是不再种地的;还有在城市里做买卖安家落户的;也有外出读书后就留在城市里奋斗的。由于在社会上的角色不同,他们对土地的态度也不同,基本上分两大类,一类是新型农民,种地有水平,也愿意种地的人。一类是不愿意种地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人。

  在这一个群体中的很多人不但身份难以界定,对种地的态度也是不确定的,他们对于种地的态度关键点在于外出务工受益高低而在是否种地之间摇摆,外出务工不好,就以种地为主,外出务工好了,土地也不放弃,能收多少算多少。这个群体中,单纯依靠种地的人少之又少,不到10%。

  而在这个年龄段里的一部分彻底已经不种地的人来说,他们虽然已经不种地了,也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耕种,但对地的所有权观念是十分牢固的,那就是地是“属于”他们的。尽管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他们拥有的仅是承包权,但是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是土地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尽管他们不种地,但是他们拥有土地的支配权,哪天不愿意在城里生活了,随时可以收回土地。

  总的来说,要是种地有充分的受益,对这个群体来讲,土地流转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无论土地收益如何,他们要确保对土地支配的权利不能被掠夺。

  30岁以下:这辈子不想种地

  这个年龄段的人在家种地的人非常少,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不会超过10个,要么出门上学,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城市或农村经营着自己的小买卖,种地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件辛苦而又收益极低的事情。而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么上学、要么辍学出门打工,基本没有学过种地,并不掌握种地的基本技术,更不要谈农化知识。

  “要是能卖,把地卖了也行。”一个27岁的青年如是说。对他们来讲,土地流转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

  山西汾阳

  适度规模经营助推农业机械化

  土地流转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已经陆续在各地展开,但是由于受地域情况的限制,在不同的地方进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春节期间,记者对山西省汾阳市的一些农村进行了调查。据了解,目前汾阳土地流转的力度并不大,当地个人承包土地的面积普遍都不大。从当地相对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南浦村为例,该村个人承包面积比较大的农户耕种面积在60-75亩之间,主要种植玉米。也有少数农户承包10-15亩的土地种植西红柿、黄瓜、西瓜等经济作物。但是在当地周边的村镇,达到如此大种植面积的种植户都比较少。

  大面积承包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目前生产中采用机械化生产的水平比较高,在播种和收割的时候均采用机械操作,从对当地的多家农户的采访中了解到,他们多会采取土地相邻的几家农户集资购买耕地的机械,打深井,购买了用于浇灌的软管等方式来实现联合生产。从近几年的收支情况来看,目前通过这种联合生产的方式,每年每亩平均生产成本降低了200元左右,而且在农忙时期小范围的互助,也节约了时间。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前期的投入成本比较高,由于农业生产本身亩产经济收入不是太高,前期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入,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由于当地的土地流转还处于私人之间的流转,要形成在小范围内承包大片土地的可能性比较小,种田大户的土地很多都是十几亩为一块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不能联成片,这导致了一些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很多地方如果周围没有其他大农户联合,他们很难有能力在一个地方建立个人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当地种植玉米普遍是一年一季种植,土地承包费平均在450-500元/亩,如果夏季浇灌跟不上,收益就会不高,大大制约了农户扩大种植的积极性,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在拥有深井的地方租种土地。

  在土地流转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大户比较少,而且面积也比较小、种植地分散。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经济作物的生产比较耗费人工,目前在没有可利用的农业机械的帮助下,到农忙时期,通常需要很多人力投入生产,这在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的当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出于种植、采摘等方面的考虑,农户不愿意种植大面积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则是如果本身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农户轻易不肯转租,很难形成大面积的生产,而且由于目前像西红柿这样的作物一旦出现病害,很容易传染,出于农业生产安全的考虑,他们也不希望把经济作物连片在一起种植。

  记者手记

  通过这个简单的调查可以看出,豫北平原土地流转时机未完全成熟,可以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鼓励部分种田能手用灵活的方式流转一部分土地,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种植,但是不能搞一刀切,强制实行土地流转。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