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诗人尼扎米说的那样:“发自内心的话,就能深入人心。”诚恳朴实的言语,坚定有力的手势,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尽管投向他的目光中,有兴奋,有疑虑,屈庆麟还是看到了开磷内部过渡性改革那个冬天里涌动的春潮。
开磷职工的胸襟是宽厚的。直到改革结束,2300多人,如此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开磷却没有一个人上访,也没有一个人闹事,很多局外人对此感到费解,觉得这是个奇迹。
后来,随着开磷跨越式发展,不仅当初内部改革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都有了好的归宿,而且还解决了8000多人的就业。
盘点内部过渡性改革:
——重组组织机构,推行矿业、磷化工业、社会服务及其他产业的专业化管理,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益。按照专业化、扁平化管理原则,集团公司机关由过去22个处室精简为8个部室,二级单位由过去14个单位调整为11个分、子公司。
——改变靠行政手段配置人力资源的传统做法,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劳动用工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建立起了职工“能进能出”机制。全公司共精简人员2300余人。
——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全集团按照“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原则,对各级管理人员按照岗位、职数和“一岗多职、一专多能”要求全面实行竞争上岗。集团公司和下属单位机关工作人员从原2600人减少到541人。其中,集团公司机关管理人员从原374人减至45人。
——取消原来岗位技能工资制,实行以集体计件为基础、与经济效益或产量挂钩为主体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建立了收入“能增能减”机制。
——配套进行了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在集团下属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工程施工、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按“契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签订内部交易协议。解决了过去内部单位之间由于职责不清,权利不明,互相推诿扯皮内耗资源的问题。
一个贴有历史标签的人物,一句话会有无数复杂的解读。声称绝对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的“改革明星”屈庆麟还是没有咬住沉默到底的牙齿,面对久违的镜头,他说得最响亮的一句是“我们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历史给了他机会,他抓住了,这就足以让人一辈子不后悔了。
晴空万里无云色,碧海千帆共潮声。壮士断腕的浩瀚勇气,深化改革的剧烈阵痛,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磷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三步走”跨越发展积蓄了排山倒海的力量。
四、艰辛的资本扩张
解决了人的问题,屈庆麟又开始考虑“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当时开磷负债累累,又不可能得到国家投资,而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加之银行嫌贫爱富,被视为“穷光蛋”的开磷融资之路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