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粮食生产突破 “九连丰”、粮食产量获得“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917元,实际增长10.7%,这意味着农民收入已连续”九年快“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再登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农业农村今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近日,《中国农资》就业内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及学者在中国农科教推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建设高层论坛、中国品牌农资大会、第五届国际海藻肥植物营养论坛等活动中,针对2013年农业政策构架、产业体系建设两方面话题所提出的相关观点进行综合报道。大家一致表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政策构架 ■ 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 韩德乾:
把农业经营与合作社、公司化相结合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进一步拉动我国内需的一个大问题。按照理想的假设,如果中国只有1亿农民的话,平均每位农民可耕种的土地也不过18亩。因此,根据我国国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依赖耕地规模的扩大,而是要更多地依赖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考虑农民经营模式的转变。依赖一定的机制,把农业经营纳入到专业合作社、公司经营的系统中来,随着合作社、公司的发展壮大,农民不仅可以挣到工资,也可以从中取得红利,这种方式对提高农民收入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陈生斗:
涉农新政向农资企业传递“好声音”
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创下了世界粮食生产的中国纪录。“九连增”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等背景下取得的,更显难能可贵。粮食的稳定增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政策给力、科技支撑和机制保障的结果。
仅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来看,保障增产作用非常明显。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72.62亿亩次,比2011年增加1.47亿亩次,增加2.07%。全年累计防治面积85.85亩次,比上年增加2.54亿亩次,增加3.05%。2012年使用农药32万吨左右(折百量),通过防治挽回粮食损失1700亿斤以上。植保工作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农药、械的生产和供应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3年,中央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新的农技推广及植保法规政策的正式颁布和执行,都将为农资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例如,国家将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国务院近日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加快推动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杀虫剂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加快突破保水抗旱、磷钾活化、生物固氮、残留除草剂降解及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水平。即将发布实施的新《农药管理条例》将为品牌农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护。新《条例》中取消临时登记、设立经营许可、增设专供出口登记、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等内容,将为质量过硬、信誉良好的品牌农药发展铺平道路。此外,农业部正在组织起草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将鼓励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防控病虫害,与此同时,国家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优先给予资金补助、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病虫害重灾区及病虫害迁飞流行源头区的病虫害防控给予药剂补助和生态治理补偿。该条例已列入了2013年国务院立法计划。
在农业科技支撑下,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资企业要抓住新政策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以一流的质量打造品牌、以诚信的经营提升品牌,以优质的服务发展品牌。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转变发展方式 再创“三农”新突破
201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任务依然艰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目前的农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农产品供给虽然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头,但是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尽管2012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却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态势和很大的现实挑战。
从粮食、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增幅来看,这种挑战大概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包括价格的变化与近两年相比有了新的特点;二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12年上半年,玉米、小麦、水稻粮食出现了净进口的态势;三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农民的现金收入增幅尽管2012年达到了12.4%,但是增速比2011年回落了1.3%。2012年上半年尽管粮食价格继续增长,但是增速出现下滑,对农业家庭经济收入影响较大。
观察我国农业形势,如何应对挑战,我认为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在稳定农户承包家庭经营基础上,扶持一大批专业合作社,使之形成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二是要创新农业农村体制,这需要在土地制度、组织制度、金融保险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多努力。
此外,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大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粮食产供需基本平衡,但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放松,因为粮食消费总量继续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第二,粮食增产主要源于单产贡献,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2012年粮食亩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53.2公斤,比2011年提高8.9公斤,9年提高64.4公斤,年均提高7.2公斤,是建国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第三,要科学认识“九连增”,粮食安全形势任重道远。粮食“九连增”后,产量基数高,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盲目乐观和丝毫放松。
对此,我建议:一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力争实现高产优质粮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二要大力加强粮食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科技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要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节粮意识,努力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四是要积极利用政策和保险及金融的调控手段,充分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