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21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
金正大获我国化肥行业首个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技进步奖

  本报讯 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有21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等项目获得一等奖。

  据悉、小麦条锈病有效防控是长期的国际难题。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从1991年起开展全国大协作,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进行了连续18年的科技攻关,查明了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的精确范围和关键作用、揭示了菌源基地病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性变异规律与成因、制定了中国小麦条锈病区域治理策略。2009-2011年该成果累计推广应用2.3亿亩,增收节支93.32亿元。

  在著名大豆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连铮20年的不懈努力下,“中黄13”的种植地跨了整整三个生态区、13个纬度,成为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新品种。目前已陆续在14个省市种植,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种业项目众多,包括河北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等“抗除草剂谷子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等“苹果矮化砧木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及砧木铁高效机理研究”,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中国水稻研究所等“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研创及新品种选育应用”,河南省农科院等“高产抗病优质杂交棉品种GS豫杂35、豫杂37的选育及其应用”,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热带、亚热带优质、高产玉米种质创新及利用”,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超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的选育与应用”,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林木育苗新技术”等。

  此外,在此次评选过程中,环境领域生态恢复的项目获奖比例有所提高。科技进步奖环保领域授奖的4个项目中,涉及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有3项,其中包括和肥料行业相关的“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肥料资源化利用新技术”项目等。

  又讯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唯一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评选项目中,缓控释肥龙头企业——山东金正大公司“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肥料企业首次获此奖项。会上,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坤高兴地表示:“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荣获这一奖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缓控释肥产业技术进步的认可和对这一产业的高度重视,无疑将激励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自 2004 年以来,金正大以产学研用结合为开放创新手段,以缓控释肥关键和共性技术创新为主线,确立了在国际缓控释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我国缓控释肥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金正大先后开发作物专用控释肥产品59种、44项新技术新工艺、10余种新材料。同时,还建立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获124项国家发明专利,并牵头组建“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带动了30 多家科研院校、70 多家企业进行缓控释肥研发和建设,在行业内形成了竞相发展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环保肥料的局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