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2年我国农药大宗产品市场盘点


  多菌灵需要突破技术壁垒

  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在3万吨左右。该产品在2007-2011年运行较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安徽广信(2万吨)、蓝丰生化(1.5万吨产能)、新安宁夏三喜(0.8万吨)3家,其中2008年市场行情达到顶峰。2011年,三家企业的产能达到4.3万吨,产量为3.9万吨,销量为3.7万吨,其中出口2.6万吨,达产率高达91%,产销基本平衡,出口所占份额为70%。 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3%。

  多菌灵行业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多菌灵主要在中国生产,因而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多方寻找多菌灵的产品弊端,多菌灵残留问题成了壁垒;第二,多菌灵使用了很多年,抗性较强;第三,多菌灵在生产过程中“三废”非常大且处理困难;第四,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多菌灵的产能约为6万吨,而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约为3万吨,产能过剩已成无奈的现实。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0月,多菌灵累计产量也达到35760.59吨(折百量),累计销售33953.53 吨,10月底企业库存量已达4452.45吨。

  多菌灵的主要进口国包括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然而2012年巴西和印度因干旱减少了多菌灵的进口,尤其是巴西出口到美国的橙汁被检测到多菌灵残留超标事件,虽然巴西政府没有限制多菌灵的使用,但是巴西种植者已暂停多菌灵在柑橘上的应用,巴西对多菌灵的采购量由2011年的1.3万吨减半至2012年的6000吨左右,这一事件也导致我国多菌灵原药2012年上半年出厂价格一路走低。

  然而行业对多菌灵的前景仍然看好。因为它具有价格便宜、与许多产品能够匹配等优势。企业希望通过积极的试验和沟通,尽早解决多菌灵的残留问题,从而让该产品重新回到巴西的柑橘市场。此外,国外市场多菌灵库存几尽,所以企业对2013年的市场充满信心。

  代森锰锌争取话语权

  根据市场对保护性杀菌剂的刚性需求,代森锰锌将继续表现出较理想的增长,预计未来3将保持10%-15%的增幅。

  代森锰锌2011年的全球产能约为20.5万吨(以80%含量计)。其中,国外产能约15万吨,国内产能约5.1万吨。2011年,代森锰锌的全球产量约为14万吨,销量为13.5万吨左右;国内产量约为4.5万吨,销量为4.4万吨左右,国内外市场表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2011年,国内代森锰锌出口3.5万吨,主要出口地区包括: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国外产能主要集中在印度UPL(9万吨)、印度Sabero(3万吨)和印度INDOFIL(3万吨)等;国内产能主要集中于利民化工(2万吨)、河北双吉(1.5万吨)、陶氏益农(中国)(0.8万吨)、南通宝叶(0.3万吨)以及西安近代(0.5万吨)等。

  国内的几家代森锰锌民族企业由过去的竞争走向了合作,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壮大,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话语权,主要表现为:第一,面对着产能达到16万吨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国内的企业虽然总产能只有5万吨左右,但由于企业之间避免恶性竞争并一致对外,使国内企业在国际上定价有了话语权。第二,共享境外登记资料,利民化工从2005年开始就在坦桑尼亚设立了分公司,主要业务是境外登记、加工分装和销售,2009年在越南设立办事处,现在5家企业均取得了境外登记资料共享的进展。第三,企业间合作达到共赢。因为代森锰锌的特性,自动化包装是不太好实施的,在西安近代、南通宝叶和利民化工的共同努力下,代森锰锌的自动化包装技术实施成功,可以说是企业间的合作已经开花结果。

  百菌清走出低迷态势

  百菌清是一个保护性的杀菌剂,不像其它治疗性杀菌剂那样容易产生抗药性,它的市场相对比较稳定,不会有大的波动。2011年,百菌清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8.8%,达到3.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法国和巴西等4个高端市场,这4个市场占整个市场50%以上的份额。百菌清主要用于经济类作物,如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其次用于大宗作物,如谷物和水稻等;工业上也用作涂料、电器、皮革、纸张和布料等的防霉剂。百菌清全球的需求总量约为2万吨(原药)。而同行业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其中主要的生产企业是先正达,其产能为9000吨;国内企业目前的产能也已达到了2.5万吨,而国内的市场需求量仅为3000吨制剂(折合原药为2,000吨)左右,因而国内企业的产能主要还是依靠出口来释放。2011年全年总出口量约1.35万吨,其中原药占80%,在1.1万吨左右,制剂不足3000吨。2012年1-7月,百菌清出口量约为9000吨,其中原药为6000多吨,制剂仅为2000多吨(折百)。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0月累计产量8651.26 吨(折百量),累计销售7965.99吨。

  2010年中期,大的百菌清生产企业只有3家,分别为江苏新河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组长单位)、江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和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非法生产企业较多。

  从2011年开始,百菌清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价格一路走低,主要原因是:一是国内一些非法企业在用小装置进行生产,导致一直把价格拉下来;二是市场上出现了非法竞争。但要生产好的百菌清,需要有连续化装置,才能取得稳定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百菌清的原材料受石油价格的影响很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此外,百菌清的价格目前稳定在2.6万元左右。当前国内百菌清扩产的趋势得到控制,预计价格上涨,市场将走出低迷态势。

  阿维菌素遗留问题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且是唯一的阿维菌素生产国和出口国。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3.35亿美元,同比增长6.3%。

  阿维菌素在2004年和2006年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后,国内很多地区和公司都蜂拥而上开发、生产和扩产。2009年底已达到20余家,原药生产能力剧增。2010年13家企业的产能维持在4500吨左右,而实际的市场需求一直稳定维持在2500-3000吨之间,因而产能也是严重过剩,销售价格迅速下滑,整个阿维菌素生产行业呈现亏损状态,造成很多企业减产和停产。

  经过近两年市场的协调,目前实际生产的企业只有5-6家,与当初相比减少了一半,产量下降了1000多吨,使得阿维菌素价格经过2011年低谷后逐渐回升,并趋于合理。此外,2012年,国内各重点生产企业通过多种手段对一些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了联合打假。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回升是暂时的。一方面,阿维菌素市场需求比较固定,产能处在过剩阶段;另一方面,其他企业见到较好的市场前景后会加大生产。2012年,阿维菌素除了之前的抗性不断增加的问题之外,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即阿维菌素油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种植业司联合下文,要求禁止油膏在乳油中的使用,这个问题比较突然,让阿维菌素企业措手不及。阿维菌素使用16年来,无论是用油膏还是原药生产制剂产品,都是安全的。2012年,相关制约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很大,目前企业要对油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要进行技术改进,减少油膏的产生量,降低或替代油膏中的溶剂如甲苯的用量;下一步要提取油膏中的有益成分。

  2012年6月以来,占全国95%以上产能的14家阿维菌素原药生产企业代表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组织下,向国家各相关部门分别递交了阿维菌素油膏报告,希望能够对阿维菌素油膏禁用给予一定的延缓期,以便通过技术研究进行攻关和实现科学验证评价,解决阿维菌素油膏的历史遗留问题。

  戊唑醇销售态势需扭转

  戊唑醇产品市场强劲,已成为防治小麦锈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替代品种,在未来数年仍将占有三唑类杀菌剂最大的市场份额。受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挑战,销售额有所下滑。

  目前,戊唑醇原药全球产能约2万吨。2005年,戊唑醇全球销售额达到峰值,为5.05亿美元。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德国拜耳是戊唑醇在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商及销售商,拥有4000吨/年的装置能力,另外,马克西姆-阿甘和印度也有少量生产。我国已是戊唑醇最大的生产国,主要企业包括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江苏七洲绿色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和江苏蓝丰等农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

  2011年,我国戊唑醇产能为1.4万吨,产量达到0.8万吨,其中80%的产量用于出口,出口市场主要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太地区,主要用于大豆、小麦、水稻、蔬菜和水果。虽然这个产品进入中国多年,但是国内销售不是非常理想,近年来价格直线下降,因此国内使用量每年有15%的上升。2003年,戊唑醇的原药价格达到150万元/吨,而2012年7月直线降到7.1万元/吨,每年四季度其中间体醛和异戊烯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这一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上升。

  戊唑醇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尽管该产品合成步骤只有四部,但是三废处理还是有难度的,因为用到硫脲所以有废气问题,还有盐的问题。目前江苏七洲绿色化工正在上一次性三废处理装置,目前已投入6000万元,预计2013年3月正式竣工,到时会对国内相关企业实行优先开放。

  综上所述,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在我国登记的600多个原药产品中,真正在农药产量、销售额、出口量上都占有很大份额的产品只有几十个,这些品种构成了我国农药工业的基础,它们的市场表现成为了我国农药行业运行情况的风向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