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迎 新
——2013中国农资专家迎新座谈会贺
□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 曾宪成
科技创新品,传媒先声应。
服务大三农,高歌颂文明。
转型升级 走高效节能农业路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廖宗文
现代农资行业有一个趋势,经营传统肥料越来越难。这在广东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传统肥料普遍利润空间比较小,这一现状逼迫农资产品转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高投入、高产出,通过增加肥料施用来增加产量。但是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后,这种增产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是发展新型肥料,发展新型肥料的要点是增效增产,但前提是不增量甚至减量,实现减量、增产、增效、控污,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更注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对肥料环保高效节能的要求更高了,这肯定是将来肥料发展方向。科技创新重点要着重抓高效,同时也要通过一些技术来充分利用低品位的资源,重视如钙镁磷肥等肥料。
此外要注重平衡施肥,包括养分平衡以及有机和无机平衡,实际上,在作物的养分需求中,氮磷钾养分是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碳氢氧元素,通过添加有机质可以使作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所有的养分需求。不过传统有机肥施用麻烦,而且改良土壤的过程很慢,如果提高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就可以更好地达到效果。总之,我们在走传统方法增量的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必须多方探索,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转型升级。
呼吁媒体给予土壤调理剂更多的关注
□ 地球与地理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主任 刘建明
过去,大家对于良种、肥料、水都很关注,但对于土壤的关注度还不够。最近,国家对于土壤质量问题非常重视,“十二五”期间拟投入6000亿元来提高耕地质量。土壤调理剂对于提高土壤质量意义重大,这几年,通过在南方酸性土壤和北方盐碱地土壤的试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希望农资传媒从提高土壤质量等方面对土壤调理剂加以关注与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壤调节剂产品的认识。同时,我想提两点建议。第一,由于目前土壤调节剂与肥料相比,品种比较混乱,能否发挥媒体的宣传和桥梁作用,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土壤调节剂分类方面的工作推进力度。现在肥料分了好多类,下一步能否把土壤调节剂分成综合型、调酸型,这是第一个建议。第二,关于网络建设的建议,我认为网络建设应该是将来农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因为只有网络建设才能把分隔的资源整合起来,不管是上游资源、下游的农户还是中游的政府资源,任何一个平台都不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整体推进我国农业的进步,网络资源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小型合作社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强者
□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社网络连锁分公司总经理 刘庆胜
中农控股作为国内农资行业的领头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在国内首创小型合作社模式。“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是一次对传统农资经营和为农服务的改革与创新,其核心理念就是集中土地、打包产品,为农民提供增产增收方案。通过集中土地、规模化作业、科学种植、测土配方、提供增产增收方案、农产品的收购加工等服务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以实现农民合理用肥、农业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降低污染的目的。中农控股以小型合作社为核心的“农资下乡”行动已经两年,不仅在试点省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在其他省份也逐步得到广泛的认可。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的建设与推广,不仅是中农控股新业务模式的探索,也是致力于服务三农、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新举措。在“上抓资源,中联企业,下建网络”的大战略下,中农控股以小型合作社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农资产业一体化建设,从而真正解决了农资流通品牌、产品、物流、资金、农化、政策六大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农服务。通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农资产业的弱势群体——农民成为农资产业链条的真正强者,这是小型合作社的最终目的。
创新技术和服务促农增产又增收
□ 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 魏 丹
尽管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在东北一线调研的结果却显示,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加,甚至很多地方农民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特别是去年的嫩江地区,由于玉米品种的问题,再加上气候原因,连续下了几场雨,使得玉米脱水比较慢、玉米粒含水量较高,造成农民玉米出售比较难。这样的情况在其它地方也很多。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新型的农资产品,比如脱水快的玉米种子。另一方面,农资企业可以探索新的为农服务模式,譬如中农控股提出的小型合作社模式,打造农业产业链,给农民提供打包服务,我觉得很符合目前中国农业的实情。尤其是现在鼓励土地流转之后,如何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实现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合作社是个很好的方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研单位也很希望和农资企业共同打造农民现代合作社,助农增收。
另外,从种植上说,现在也需要研究一些新问题,比如研究更先进更合理的施肥技术,在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解决农药残留以及施肥过量带来的遗留问题。还有近些年大家都在提的黑土地肥力退化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肥料合理施用和土壤调理剂等产品配合,能够循序渐进的研究土壤问题,同时还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科技创新点。
中国农资传媒助我成长
□ 邢台威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淑平
在我们农资企业眼里中国农资传媒就是一个权威媒体,在农资行业做的相对有规模的经销商都会订阅中国农资,为什么会订阅呢?因为通过阅读《中国农资》周报,可以预知行业政策性、市场性的信息,对我们经营非常有帮助。我是中国农资传媒的受益者,这么多年来,通过中国农资传媒对我宣传与帮助,让威远集团处在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从纯流通型企业转型升级做生产,从基层一个很小的区域农资经销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地颇具实力的生产企业,并将触角延伸到新疆,如今公司的产品“根力多”畅销国内。
近日,威远农资和中农控股在邢台威远成立了“中农威远三好合作社”,在这方面我非常欣赏中农的模式,作为一个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农资企业,我感觉农资生产流通整合的脚步已经逼近,整个国家的形势在改变,包括土地大流转,我们将来农资经营的业态也是这种趋势。行业发展了,农资人也在不断进步。